首页 > 其他小说 > 徐冠巨:勇立潮头最新章节列表

开拓进取的物流责任

开拓进取的物流责任1984年6月7日,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开工,全线纵贯沈阳、辽阳、鞍山、海城、营口、大连六大城市,全长375公里。这条高速路的开建成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开端。此后,在高速公路建设上,“中国速度”不断上演——从起步建设到通车1万公里,用了12年时间;从1万公里到2万公里,用了4年时间;从2万公里到突破3万公里,只用了两年时间……如今,我国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均居世界第一。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在中国的高速公路上都能看到车辆在穿梭奔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繁忙成了公路的代名词。30年前,谁能预见这样的场景?谁能断定人们未来的生活将依赖于一条条穿山越岭的公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公路,世界会是什么样?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大道,不仅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助力了一个庞大产业的诞生——公路物流。

改革开放初期,全社会年货运总量不到32亿吨,货运周转量不到10 000亿吨公里。到2017年底,全社会货运量达到472亿吨,货运周转量达到192 588亿吨公里,倍。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占14%。由此可见,公路货运已成为最主要的货运方式。

然而,在大发展的繁华背后,公路物流却有着另外一面。每当谈起公路运输,你会想到什么?一定躲不开笨重缓慢的大货车、驾驶室里疲劳的司机、脏乱无序的卸货场地、零散的物流公司……这是公路运输的固有形象。

种种现象表明,改变公路物流已是迫在眉睫。

传化物流初创时,为了解决城市物流散、乱、差的问题,推出了第四方物流的创新模式,积极推进商业模式、产品、管理和服务创新。通过建设公路港,为司机和物流企业提供舒适的运输环境,用专业的园区规划管理为城市打造干净整洁的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打破物流信息屏障,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最终实现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双赢。

面对国内物流业整体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现状,传化以改变行业落后现状为己任,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公路物流行业,并长期扎根于公路物流领域。经过10年的发展,传化物流在新时代的复杂环境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新需求,在物流领域挖掘出潜在的战略性商机,用新服务、新技术和新理念将物流产业推向更大舞台。

从自有车队到第三方物流

说起什么是公路物流,人们可能会给出同样的答案——货车运输。的确,即便是今天,大多数人对公路物流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工具层面。传化物流产业一开始也是最初级的车队。1988年,传化有了第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将自行车、拖拉机带货推销升级为货运汽车带货推销。自此,传化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这辆车的车牌——浙AG2005。

传化的第一个车队队长徐虎祥回忆起第一辆车进厂时的场景说:“由于那时驾驶员紧缺和企业节约成本的需要,厂里同意我一边跑产品销售一边学开车。等我(1988年)9月取得驾照后,老板徐传化不惜重金买来了一辆载重5吨的解放牌大卡车。当时我们都非常兴奋,还挺自豪地在车门上喷了‘萧山市化学助剂厂’的字样。”30年的时间里,徐虎祥从车队队长一路成长为传化物流高级副总裁。

1991年,传化已经有了五六辆货车,但司机难管理的问题随即呈现出来。于是,厂里决定成立车队,对车辆的调度、运输路线等进行合理管理。那时候,车队的主要价值不在于物流,而是为了解决工厂自身的发展需求。自建车队能够更精准地把控运货时间、路线,从而提高运营效率,也能节约物流运输成本。20世纪90年代后期,传化200多人的车队承担着原料采购和产品运输的重任。

但是,车队扩大后,成本不降反升,这一现象引起了徐冠巨的注意。为什么车队没有产生降低成本的规模化效应?他时常琢磨这个问题。

1997年,徐冠巨决定将车辆全部承包给个人,成立单独核算的“杭州传化储运有限公司”。这一年,传化的运输成本下降了300多万元,储运公司产生了30万元的微利,驾驶员收入也大幅上升,多的增加了3~4倍。过去一直作为成本投入的车队运输,就这样转变为一项可盈利的业务。

1998年,储运公司不再像以前一样自己购置车辆、设备,而是开始利用社会车辆,将传化集团的运输业务外包给有实力的货代企业。这样,1999年传化集团的运输成本又下降了40%。此时,传化储运公司拥有120多辆运输车,合作的货代和运输企业30多家,取得了20多家工业企业的运输外包业务,挂靠了几千辆回程车辆,年运输经营额达到5000万元,这标志着传化开始了简单的第三方物流业务。

如果止步于此,传化物流就只是一个大车队;如果不能站到更高的层面看行业,忽略行业问题的发生,就不可能开创新局面。徐冠巨说:“我们那时有200多辆车,但还是跟不上生产服务的需要,比如送货上门的服务已经是跟不上了。1997年建车队的时候,我们就思考了物流的问题。”

专注公路物流

当徐冠巨把目光从车队、储运投向大物流时,眼前出现了一幅新的画面。

1962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题为“经济的黑暗大陆”的文章,文中指出:消费者所支付的商品价格中,约50%是与商品流通活动有关的费用,物流是降低成本最后的领域。文章还表示:“我们对物流(Distribution)的认识就像拿破仑现在对非洲大陆的认识。我们知道它确实存在,而且很大,但除此之外,我们一无所知。”

二战时期,美国根据军事需要,在军火的战时供应中,首先采用“后勤管理”(Logistics )的概念,用以指代对军火的运输、补给、调配等管理活动。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部门和很多企业将后勤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流通领域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形成了“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这就是现代物流的概念雏形。

到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概念。这一概念延伸了物流活动的链条,将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以及下游分销商、客户一并考虑,强调企业的物流管理不是单点行动,而是多方的协调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