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
《汉志》曰:“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法家以在法理学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而闻名,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是对先秦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学派,主要有法治、术治、势治三大流派。其中法派变革精神与实践精神为诸子百家之最,对重建天下秩序的战略规划也最具可操作性,战国的几波变法浪潮均由法家人士发起。而秦统一的历史过程,正是沿着法家设计的战略路线图进行的。
法家最强调因时变法,不拘泥于时势,主要观点有:因时变法、富国强兵、以法治国、定分止争。法家认为人性好利,如果放任自流,人们将因无序竞争而自相残杀,故而倡导明法定分重建秩序。法家倡导“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司法原则,这是一大历史进步。除法制建设外,法家在提高行政效率、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方面贡献良多。但法家的文化**等愚民政策,也对历史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法家经典主要有《法经》、《管子》、《商君书》、《申子》、《慎子》、《韩非子》等。代表人物:商鞅、韩非。
儒家
儒家以人性本善论和人们恪守传统的精神需求为理论根基,继承发扬了周王道以民为本、礼乐教化、仁爱忠恕等思想。
儒家仁政以天下大同为最高境界,以小康为现世目标。但先秦儒家实现这些宏伟目标的途径,却是恢复周礼,恢复井田,兴灭国,继绝世——倒退回西周礼制社会。儒家以圣人周公的正统传人自居,其复古主张表面上是对周礼乐文明的全面继承,但这与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时势格格不入。
儒家素来以传播仁义大道为宗旨,耻于谈论利益,并将实用技艺贬斥为小技,与兵、农、工、医、纵横等经世致用之学关系疏远。这使得儒家仁政既缺乏抵御战争风险的能力,又不能有效解决经济民生疑难。故而儒家被时代潮流逼上祭坛做牺牲。
儒家虽生不逢时,却因最重视经典和教育,仍发展成战国一大显学。据《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后世儒家虽获得了独尊地位,成为历代王朝的主要意识形态,但自身也在岁月侵蚀中僵化变形了。
儒家经典主要有《易》、《诗》、《书》、《礼》、《春秋》五经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等。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墨家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罕见的以人民为本位的学派,也是唯一一个政侠团体。
墨家最高宗旨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并由此延伸出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墨家追求人人“兼相爱,交相利”,列国间没有侵略战争,且“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的理想世界。为此,墨家弟子以烈士殉道精神坚持苦行救世,遂成风行天下的显学。
除了思想上的建树外,墨家在逻辑学与科技方面贡献良多。
惟有先秦的社会土壤,才能催生出墨家;秦及之后的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涌现墨家这样的学派式社会团体。墨家不以任何国家的法令为准则,而只以本学派信念与纪律为行动准则,对自己认定的非正义国家行为断然狙击,具有乱政乱法的游侠特质。惟其如此,墨家难以见容于任何国家秩序,难以见容于统一稳定的大一统帝国时代。墨家的消亡几乎是必然的,未绝于秦,必绝于汉。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其中一派入秦,成为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助力。随着战国末期环境的变化,墨家逐渐融入了列国朝野,不再作为独立的学派团体存在。
墨家经典有《墨子》等。代表人物:墨子。
道家
道家主张先观而后执,通过观察,以整个宇宙的本质运转(道)建立起自然主义宇宙观,并推导出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治世理念。
传统观点认为道家消极避世,这个看法有失片面。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由此可见,超脱旷达的道家并不是看破红尘逃遁人世,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其实道家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极为特殊。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道家的思维方式与养心之术对诸子百家影响最大、最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家、兵家、医家、纵横家等学派,都是“先观而后执”的道家思维在不同社会领域的演变结果。庄子称“道术将为天下裂”,指的正是“道术”分化为百家学说的过程。先秦道家分化为出世的老庄学派与入世的黄老学派。前者发扬了道家心术,致力于个体生命的清静无为;而后者倡导内道外法,致力于整个社会的清静无为。
道家经典主要有《老子》、《庄子》、《列子》、《阴符经》等。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统称,又特指先秦时代专门研究战争的学派。诸子百家或多或少谈及战争,但全方位研究军事并指导军事实践的只有兵家学派。
兵家自诞生起,就不仅仅局限于研究阵法战术。影响战争胜负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天文地理、民心向背等因素,都是兵家人士留心的焦点。换言之,兵家追求的是民族存亡之道,是安国全军之道。《司马法》云:“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最能代表先秦兵家对战争的整体态度。《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这四类兵书覆盖了所有与战争相关的领域。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典军事史上的兵学最高峰。在列国征战的大争之世,无论是大国兼并小国,还是弱国抵御强国,兵家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秦统一天下,结束战乱割据,是入秦的百家士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完成最后一击,正是执掌三军的兵家名将。可以说,只要战争没有从人类社会消亡,兵家智慧的价值就永远存在。到了今天,兵家谋略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商界与体育界也大量借鉴先秦兵家智慧来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