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角色会因场景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你必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然而,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你迷茫时,在你处于人生低谷时,在你缺乏自信和勇气时,心理学效应或定律指引你走出困境,使你奋力前行。
【狄德罗效应:高级睡袍绑架了谁】
18世纪的法国有一位哲学家,名字叫作狄德罗。一天,狄德罗的朋友送给他一件高级的睡袍,狄德罗得到后视若珍宝,爱不释手。从此狄德罗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他忽然发现自己居住的环境是那样粗俗不堪,房间里的一切物品都不能和高级睡袍相称。于是他将“看不顺眼”的东西一件件替换成更高级的物品。可他始终觉得心情不好。终于,狄德罗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他发现自己竟然被一件高级睡袍绑架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200年后,一个叫朱丽叶·施罗尔的美国人出版了《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此书一经出版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商纣王刚刚登上王位,就令工匠给他雕琢了一双象牙筷子。其叔箕子看了不禁慨叹:“配得上象牙筷子的肯定不是土瓦器,而是犀角碗和白玉酒杯。这些名贵的器皿必定不能盛粗茶淡饭,只有美味佳肴才与它们匹配。而吃了美味佳肴也就不想再穿破衣、住茅草屋了,而是要穿华丽的衣服、乘好车、住大房子了。如此下去,商朝内的东西就不够用了,他必定会向远方各国收取各种珍宝。象牙筷子只是开始,将来的后果不堪设想啊!”
之后,纣王果真越来越贪,且荒淫无度,微子、箕子等人屡次进谏,纣王都置若罔闻。有人劝箕子说:“大王昏庸,听不得忠言,你也可以学习微子离开商朝啊。”箕子说:“作为臣子,由于君王拒绝自己的意见就出走,只会把君王的错误大白于天下,而让自己得到所有百姓的欢迎,这是不忠诚的行为,我不愿做啊。”可箕子又担心遭到迫害,只得扯破衣服,弄乱头发,装疯卖傻。可纣王看了无动于衷,照旧将他禁锢起来。箕子满心忧愤,暗中借弹琴来表达自己的哀伤,他所弹的曲子被后人叫作“箕子操”。结果没过几年,诸侯发生兵变,周武王伐纣,纣王最终落得鹿台上抱玉**。
这就是典型的“狄德罗效应”引发的恶劣后果。
生活中狄德罗效应无处不在,为了满足**的黑洞,人们无止境地追求。买了件新上衣,就要配条新裤子,买了新裤子,当然要买双新鞋子。好不容易把新鞋子买了回来,突然发现自己的手包与这套衣服并不相称。新手包买回来之后还要满足新手表、新首饰、新发型等一系列要求,这就是狄德罗效应真实的表现。当然,这里所说的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不管职场上还是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狄德罗效应的摆布。难道我们真的要成为狄德罗效应的傀儡吗?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处理办法也许能够帮助我们。
一天,苏格拉底的几个学生从集市上回来,他们每个人怀抱着一堆东西对老师说:“您也应该去集市上看看,好吃的、好玩的、好听的、好看的东西应有尽有。如果您去了,肯定会满载而归的。”为了不辜负学生们的好意,苏格拉底同意了,他动身前往热闹的集市。
学生们都在苏格拉底的家中等着老师,他们想看看老师究竟会买什么新鲜玩意儿。过了半天,苏格拉底回来了,只见他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买。看着大家诧异的目光,苏格拉底笑着说:“集市的确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什么都不需要。”
“不可能啊,老师您应该换一件新衣服。”一个学生说。
“对,您还需要一双新鞋子。”另一个同学随声附和。
听完学生的话语,苏格拉底严肃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幸福的生活,为了得到奢侈的生活我们疲于奔波。可是,你真正觉得幸福吗?不,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说一间屋子,必需品一件不少,多余的物件一个没有,这就是幸福。做人要懂得知足与不知足,知足是指做事,不知足是指做学问。”
苏格拉底不愧是哲学家,说出来的话语每句都是那样精辟。不错,狄德罗效应反映了人们对满足**无止境的追求。身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同狄德罗一样,认为高级睡袍就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高级家具相配套,否则就会“心情不好”。正是这种心理左右了整件事情的发展,如果我们心中做不到像苏格拉底那样“坦然”,就会成为攀比、虚荣手中的“木偶”,一举一动都受它们摆布。
无穷无尽的新鲜刺激驱使人们不断地满足**。我们都是平常人,面对**难以克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我们都知道,妄图满足自己的一切**,将会使自己陷入**的陷阱,难以自拔。不要在大事小情上过度放纵自己,学会“防微杜渐”才是睿智人士的最佳选择!
【瓦伦达效应:为什么不祥的预感很容易成真】
有的人说自己能预见未来即将发生的不幸事件,有的人说自己能预测到关于死亡的信息……这些预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当人过度关注“不祥预感”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视觉效应,导致精神不集中,进而导致声称的不祥预感发生。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瓦伦达效应。
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者瓦伦达进行了一场空前绝后的表演。当时,有好几个电视台争相同步直播这场表演。然而令人悲伤的是,这位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者不幸失足身亡。
不幸发生后,记者采访了瓦伦达的妻子。令所有人惊讶的是,他的妻子说出了这样的话:“在表演前的日子里,我的丈夫就曾不断地告诉我,他有不祥的预感,总觉得这次表演会出事。他连续几个夜晚都梦见了自己失足坠下山崖的情形。”
这篇对著名走钢丝表演者妻子的采访见诸报端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哗然。人们开始怀疑人是否有预测自己死亡的能力。此前,在医院里,不少即将死亡的病人也曾透露在临死前能预测到自己要离世,甚至坦言能见到去世的亲人前来带领自己。
于是,心理学家找到走钢丝表演者的助手,想了解事情的究竟。结果,这位助手也表示瓦伦达在表演前曾透露自己有不祥的预感,并在表演开始之前不断重复:“这次表演太重要,不能失败。”这下,心理学家终于找到了瓦伦达失足之谜。
从心理学上来看,当人非常在意某件事情,大脑就会按照心里的想象不断刺激人的神经。当人不断提醒自己会失足,那么失足的影像就会在脑海里呈现,从而影响人对其他事情的关注力。当人的身体出现重病的症状,人的心里就会产生死亡的影像,如去世的亲人、自己离世的样子,等等。当这个人真的去世,这些预测就变成真的了。事实上,人并不能预测自己死亡的信息,这些假象只不过是人心理的关注点。
此后,心理学家将有不好的预感导致不能专注事情本身的现象称为瓦伦达效应。这是由于不祥的预感形成强烈影像,主导人的神经,使人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所从事的事情上,才导致的失败或者是不幸。
人不仅不能预测自己的死亡信息,还不能预测未来的不幸事件。很多人都会声称自己有不祥的预感,并且这些不祥的预感最后都变成了真实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