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许可效应:提高自控力,才不会纵容自己】
人的思想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在好的行为准则之下,个人总会做出一些坏事,例如一个慈善家用募捐来的善款买豪华轿车;一个知法守法的警察残酷地对待罪犯;一个有家庭观念的已婚政治家与其他女性有染。这些人都觉得自己有高尚的品质,对某事有自己明确的道德标准,但是他们在做与这项道德标准相关的行为和判断时,更倾向于做违背道德标准的行为,这就是“道德许可效应”。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和戴尔·米勒在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中做了一个调查。他们让学生对两个命题进行判断,第一是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第二是大多数女人相比出来工作来说,更适合在家看孩子。当女生看到这两个命题时会非常生气,她们明显感觉到性别歧视;而男生看过后,也会对这些有歧视色彩的命题进行反驳。接着调查人员换了另外两个命题,把之前的“大多数”改为“有些”,就变为:第一,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第二,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看孩子。这样一来,虽然还略带性别歧视,但因为只是说一些人是这样,所以学生们的态度中立一些。
做完判断,调查人员模拟一个职位招聘场景,让学生们从几个做高层的候选人中选出最合适的人。候选人有男性也有女性,对于接受调查的学生们来说,答案应该是明确的,他们应该不会歧视女人。但是据他们所知,这些工作一直由男性主导,所以在选择上也偏向于男性。结果表明,那些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更愿意选择男性来担任职位,这明显与他们的言论不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不仅我们震惊,心理学家也很震惊。按理来说,一个人表达了一种态度,他的行动应该与这种态度相互一致,这就是表里如一。但是,调查结果却和他们当初表达的观点背道而驰。强烈反驳性别歧视的学生,感觉自己是高尚的,他们觉得自己获得了道德许可证书,因此对自己的行为丝毫不加限制,做出了有性别歧视的选择。
其实,这些学生真的没有歧视的想法,只是他们感觉自己之前的表现太好了,于是就受这种感觉操纵,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
这些人的自控力低下,不是意志力缺乏或者血糖含量低造成的,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受控。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正因为能够自控,所以才做出这样的判断,之后放纵自己的一系列行为,他们也都认为那是自我控制的结果。但实际上,他们把自己当作高尚品质的人,觉得自己那么棒,应该得到补偿,于是就向诱惑屈服,以至于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
我们想知道“道德许可”的逻辑是怎样的,但是它真的没有什么逻辑可言。通常人们做了对自己美德满意的事情,都会放纵自己做出冲动的事,就像一个人起早贪黑为工作奉献,他就觉得用公款消费是应该的。因为一直相信自己仁慈善良,所以做出些不好的事情也情有可原。这是人的本能,很难找出一个符合这种思维方式的逻辑。
将某种行为冠以道德的名义,只会让我们有矛盾心理。我们的前进的动力是获得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受道德的激励。如果为了必须完成某件事情,就该增强自控力,我们就会排斥这种强加的负担。就像一个人总告诫自己要健身减肥、戒烟戒酒,就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高尚的。但是因为这些东西是你从道德的角度强加给自己的,所以你很难控制自己去实现目标。
布琳达还有半年多时间就要和男友走入婚姻殿堂。她想让自己变得更苗条一些,所以为自己制订了减肥计划。她决定每周到健身房三次,她能把每种运动消耗的卡路里计算清楚,例如爬台阶,她知道每分钟消耗多少,跑步每分钟消耗多少。这样一来,到结婚的时候就能减到合理体重。但是因为她总是计算消耗掉的卡路里,所以不自觉地就会想到自己能吃多少卡路里的食物。坚持健身成为她的道德许可证,因此她更加放纵自己的不良行为,例如她在跑步机上多待了几分钟,就会在预先计划好卡路里的食物中再添加一些东西,例如巧克力或黄油曲奇。几个月下来,她的体重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增加了不少。
布琳达走入了道德许可布下的陷阱。她的目标是减重,于是把健身当作完成目标的必要方式。她觉得只要锻炼了身体,就可以多吃东西,相当于把实现目标的行动和目标本身错误地联系在一起。当她做了和目标相符的行动,就觉得自己的积极行为是值得表扬的,但是她没有把健康合理的饮食看作减重的另一个方式,于是放纵自己吃喝,反而忘了自己的真正目标。
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将道德问题和普通问题明确区分,这样才能避免走入道德许可的陷阱。我们都认为道德问题是对个人自控能力的挑战,于是用抽烟喝酒、暴饮暴食,来验证自己是高尚还是卑劣,但是这些事情不能成为道德问题,所以也不能用高尚、卑劣来形容。只不过,只要我们一把自己的行为道德化,自控能力自然就下降了。
【破窗效应:千万不要捅破第一个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