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清商埠最新章节列表

第652页

日本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1603-1867年)限制国人渡海出航,限制外国船只来航,只限长崎接泊外国商船,与西洋通商只限荷兰一国。有学者把同一时期日本与中国的闭关锁国相提并论,甚至认为比中国更严厉。其实,二者有较大的不同:首先,日本长崎一口通商,是为对外贸易;而清廷不论几口通商,是为朝贡贸易。

其次,中国的通商口岸未起到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作用,国人无视外部的世界;而日本却以学生的姿态把外国商船作为了解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1669年幕府创设“风说制”。凡外国商船来日,风说役官员与通事登船与外国人交谈,内容涉及商船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之后,学者把源于中国的材料编写成“唐船风说书”,把源于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兰(荷兰)的材料编写成“和兰风说书”。“风说书”供幕府官僚阅读,并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社会。

魏源是中国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智者,他编撰的《海国图志》在中国倍受冷落。1851年,中国赴日贸易二号商船带去三部《海国图志》,被日本风说役官员如获至宝买下;此后,陆续有中国商船带去《海国图志》,全部被日本收购。原版《海国图志》有八部在日本市场出售,日本书商立即出版日文版,在日本掀起购买阅读狂潮。魏源《海国图志》的精髓是“师夷以制夷”,1852年美国战舰轰开日本封闭的国门,魏源的“师夷思想”立即被日本广大民众所接受。日本是世界上唯一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后,主动开放,积极维新,从而避免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

可怕的不是几口通商,可怕的是心理上的封闭。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的君臣乃至百姓,仍顽固地抗拒外来文明。

中国的自闭心理,与非洲美洲的土著截然不同,他们是出于对外部世界的恐惧;而中国是因为过于狂傲自大。

典型的中国论,为北宋石介所作:“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中国”的英译是“瓷器”;“中国”的汉语原始义,则是中心国家、中央大国。“夷”在特定的中国语境中,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文化概念,“夷”成了野蛮、愚昧、落后、不开化的代名词。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这种观念有它的某种合理性,中华核心圈的文明确实优于周边政权和部族。

明朝末年,欧洲传教士纷纷深入中国,他们多为饱学之士。在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涌现出徐光启、李贽等一批接受西方文化科学的先知,但主流士大夫则对西方文化绝对排斥、恶毒攻击。士大夫最锐利的批判武器是“华夷之辨”:华夏文化有着与生俱有的优越性、合理性;夷族文化落后愚昧、荒诞不经,必须严加排斥,荡涤殆尽。

康熙帝对西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仅仅限于个人的爱好;乾隆帝对西洋珍宝奇器爱不释手,也仅仅是当作玩物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