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传记 > 曹操全传最新章节列表

第91页

朝廷考虑到他的贡献和能力,便再次给了他一个差事,任命他为议郎。此时,他的头脑很清醒,既要躲祸,又要保持自己的名誉。因此,对于议郎一职也是“常托疾病,辄告归乡里”。

曹操回到家乡谯县之后,“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秋冬弋猎,以自娱乐”。鉴于当时的大局动向,曹操托病归乡,实乃韬光养晦的绝好机会,也是充实头脑、自我调整的好机会。

曹操这样做当然有这一层面的考虑,但也不是唯一的原因。曹操早在做洛阳北部尉时就敢于捧杀小黄门蹇硕的叔父,那时也有遭受打击报复的危险,但却没有这样做,却是为何?何况,这时他的父亲曹嵩还大权在握,是一个有钱有势、有头有脸的人物。朝中有这样的人撑腰,曹操自然也是有这方面的顾忌。他之所以托病辞官,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东汉末年,名士隐居是十分盛行的。而有大志者往往能够屈伸拜贤,最著名的要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自己了。隐居在当时被认为是有才能而又清高的人的作为,可以抬高身价,成为当政者注目的对象,不失为一条扬名的捷径。

曹操常以“非岩穴知名之士”而感到非常遗憾,如果能得机会做一个“隐士”,他当然非常乐意。由此看来,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的另一段话也是可信的。他说: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指同年举孝廉者)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得如意。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曾做过长时间隐居的准备。首先,既然“不能违道取容”,隐居当然是避开乱局、保持自我的最好选择;其次,天下乱局一时难以平定,既然不能驰骋沙场,“待天下清”后而再出来实现抱负也是上策。当然,他的落脚点是即使不得已等几年再做官也不算晚,但并不是终身隐居,这不符合他的性格。所以说,曹操“称疾归乡里”的最终目的是等待时机。而且期间更是窥视局势,一旦形势对自己有利,他就会复出。

曹操在家闲居期间,地方军阀叛乱和黄巾军余众起事不断,整个政局非常混乱,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退而求其清的先见之明。机会终于来了,这年八月,灵帝为了加强守护京师、保卫皇室的力量,组建一支新军,在西园成立了统中,设置八校尉统领。西园新军可以说是禁卫军团,以备随时应付可能出现的动乱局面。灵帝选中了宦官蹇硕、武官袁绍,也选中了曹操,他被任命为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之职。

其实,此前曹操最大的理想是为列侯当将军,进西园新军当将领是个极好的机会,典军校尉对曹操的诱惑力太大了。他马上结束“隐居”生活,心情愉快地进京上了任。

曹操能接近皇室并任要职,能和红得发紫的大宦官蹇硕共事,这说明他在仕途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这一点上讲,他以退为进的策略取得了成功。这种成功一靠他本人才能出众,二靠他在政治上已经树立了好形象,博得了好的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