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〇,咸通二年二月,中华书局,1956,第8093页。
[14]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六“杜悰“条,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5,第82~83页。
[15] 与“唐宋变革期“相比,“唐宋之际“或“唐宋之间“并不能体现五代十国在唐宋转变中的地位,反而容易因为夹在唐、宋两个辉煌王朝之间被忽略。
[16] 邓小南:《永远的挑战: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
[17] 李全德:《从宦官到文臣:唐宋时期枢密院的职能演变与长官人选》,载《唐研究》第11卷,2005。
[18] 邓小南:《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载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19] “南朝化“系唐长孺提出,意在说明唐代历史的发展更多受到东晋南朝的影响。参看氏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第486~491页;牟发松:《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20] 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附录《陈寅恪先生欧阳修课笔记》,中华书局,2010,第368页。
[21] 严耕望:《通判不始于宋说》,载氏著《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805~807页。
[22] 陈志坚:《唐代州郡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57~65页。
[23] 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1]
丁义珏
宋朝官僚制度素号繁难。邓广铭、宫崎市定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研究者把官制作为宋史研究的关键领域,不仅为辨名物、考源流,实是因官制演进与变革是当时的时代主题之一,也是通体理解赵宋王朝的钥匙。此后,梅原郁、龚延明、邓小南等学者又将宋代官制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大为推进,但总体上看,现有研究仍以文官为主。20世纪70年代,刘子健就批评宋史研究中存在与宋代一样“重文轻武“的现象[2]。而按梅原郁的说法,宋代武官的数量与文官不相上下,甚至还“凌驾“于其上[3]。即便只从所涉群体的庞大基数来看,宋代武官制度、武官群体的研究都有待开拓与深入。
以往涉及武官的研究,以王曾瑜、何冠环、陈峰等为代表,相对偏重武将、军制等议题。然正如王曾瑜所言,宋代“武官“不能依现代观念理解为军人。武将、军职等职业军人,只是武官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4]。而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以下简称《文武之间》)正是择取武官中,主要不是军人的“武选官“群体进行专项研究,更显现出特别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