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歌散文 > 大道和小道最新章节列表

避辩士之舌端

以前挖苦过吾国人民探索世界,是以嗅闻为先导,齿舌为前驱,这是过头的话。且实际上,世界上一切地方的先民,觅食求生,无不是最强烈的动机,而除非为经验所阻止,不管看见什么,无论是坚硬的石块还是灿烂的菌盖,先放在嘴里尝一尝,日遇七十毒而不悔,乃是造福后人的义举。我们算算《说文》中鱼部有多少字,看看《诗经》《礼记》里记录了多少果木,或在更早的苏美尔人那里,数数市场上的五十种鱼、一百种汤、三百种面包,便知前人的功绩,实堪感谢。至于在前人为勇烈的事,到了后代,若风气依然,又该如何形容,那是另一回事了。

不过,还有一句挖苦话,不说出来,憋得难过:在一些人那里,或在某种风气中,视哲学如饮馔,却以一种哲学的态度看待饮食。听某些人赞颂某样吃食,其神态之虔敬如祭,口吻之热烈如享,令我辈俗人,难免肚子里嘟囔一句道:“不就是吃的嘛。”然而所谓“吃的”,据说不仅能供养精神之所寄,且使精神本身升华,竟超越餐厅到厕所的轮回,挟书屋而迈丹房,最后到了我等无福知道的什么地方。

对食物的热情,我以为,是在食物匮乏的漫长历史中成长起来的。不幸的是,在当今世界上许多地区,食物匮乏仍然存在。好在现在的中国,除了零星的例子,或精或粗,人们总是吃得饱。然而不需精细观察,便能发现,对食物的热情,在近二三十年里,不但无消减之势,反而日益浓烈,当然大家的兴趣所钟,不再是果腹,而是所谓“美食”了。这中间的种种气质和倾向,是如何发生与混合,敬请社会学家去分析。本篇仍以旅行为主题,只谈路上的吃食。

中国的旅游地、风景区,大致有三样内容:第一是自然之物,比如两山之间居然有一条涧,大家便都来看,如果涧中有水,看的人更多。第二是前人所建之物,或仿前人所建的东西,比如一个七十年前的房屋,居然还在,我们只好啧啧称奇。第三便是食物了,我还没听说一个地方,没有名目风骚、昂贵,在别处吃不到的美食的。自称特产的大吃小吃,使我们的旅行圆满,因为胃是比大脑还大的脑,它不高兴,咱们就没办法高兴。

在内蒙古与黑龙江相接的一个地方,我被朋友带去吃狗肉。猫肉我是绝不吃的,而狗肉,曾为希波克拉底推荐过的食物,我虽谈不上喜欢,倒也不在禁食名单之列。不过那天印象最深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客的神情。深切的向往与衷心的满足,先后洋溢在每人的脸上。人类是狗的朋友,斯言当矣。中间我去洗手,踩到一个陌生人的鞋上,他制止我的道歉,赠我以会心的微笑,仿佛我们同属于某个神秘的教团,拥有兄弟的情谊。有人会以为这热情与酒精有关,但我怀疑实为狗肉之效——那一个隐蔽、昂贵的饭店,是地方上杰出人士的出没地,狗肉这油汪汪的纽带,使每个人心有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