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徐冠巨:勇立潮头最新章节列表

沙地精神不仅仅是勤奋和坚韧,善于变通也是成功的一大助剂。沙地人常常打破常规、转换思路,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墨守成规,发挥韧性与创造力,亦是企业家应具备的重要特质。徐冠巨打破固有思维,从洗衣粉中获得灵感,捕捉到了别人容易忽略的细节,给高效脱油助剂产品的研制带来了实质性的突破。

在付出百分之百的汗水之后,徐冠巨终于捕获了灵感。他马上试着用这些洗衣粉去清洗带有重油污的布样,很快发现那些布样的污渍虽然没能完全被洗干净,但效果却比用一般助剂洗的好。一扇新的大门就此打开,徐冠巨开始围绕洗衣粉的化学成分去做试验研究,不断地进行渗透、分解、脱油……经过上千次的试验,他终于成功了!

成功来之不易,当徐冠巨把这一消息告诉父亲时,徐传化简直不敢相信,连忙让他演示一遍。徐冠巨把一块带有重污渍的布样浸入最新研制出的溶液,这时奇迹发生了:油脂在污布上迅速乳化,一块块脱落,很快,那一小块污布就变得洁白如新。

经过了准备,挫折,酝酿,启发整个创造过程,在徐冠巨的实验室里,诞生了传化集团第一款自主创新的产品,也是第一款“爆品”——“901特效去油灵”。其中,“90”代表它是在1990年被研制出来的,“1”代表它是完全由传化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一款产品。

更具开创意义的是,这款产品的问世,填补了国内洗涤助剂的空白,揭开了中国印染助剂的新篇章。传化的发展由此取得了质的突破。“901特效去油灵”万元,销售产品共计5吨,客户是绍兴的一家印染厂。此后,徐冠巨开始介入产品营销,带着“901特效去油灵”一家家上门试验、推销。父亲负责萧山片区,他则去开辟绍兴市场。随着业务的扩张,他很快在绍兴片区设立了办事处。

“没想到这东西竟被一个高中生搞成了!”1991年,在萧山市化学助剂厂“901特效去油灵”新产品鉴定会上,一位化工界权威人士在看到徐冠巨研制出的特效助剂后,心生感叹。

“901特效去油灵”最终凭借超高的技术含量、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实惠的价格,取得了累累硕果。1990年,企业实现了营业收入达500万元,不仅占领了萧山、绍兴市场,还不断对外扩张,打进了广东市场,并向全国市场挺进。1991年,公司营业收入翻了1倍,从5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同年,“901特效去油灵”通过省级专业鉴定,在全国高新技术展销会上获得一等奖,企业也获得了浙江省“私营企业百佳”的荣誉,而徐冠巨则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科技实业家”称号。1992年,产品销售收入增至2000万元,“901特效去油灵”获得北京国际发明与专利展览会金奖。随后几年,传化先后获得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产品优秀奖、国家级新产品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发明或产品奖。

“901特效去油灵”的问世,加速了传化的发展脚步,并迅速为传化积累起财富。从最初依靠“星期日工程师”指导,到自主研发新产品占领技术制高点,传化实现了一次重大蜕变。与此同时,“901特效去油灵”还带动了传化其他产品的发展,使工厂真正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轨道。

由此,徐冠巨从中悟出一条经营之道:信息能够产生价值。“901特效去油灵”产品最初是因一则信息而生的,产品是信息产生价值的载体。此后,工厂内部建立了以销售、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情报信息网络,大量收集国内外精细化工的市场动态。根据从市场中挖掘到的信息,工厂不断开发出受用户青睐的新产品,做到知行合一,在市场站稳了脚跟。

创业三要素:种子、土壤、气候

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南方谈话”。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还指出,改革开放要胆子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直至今日,南方谈话的精神仍然在激励新一代的创业者、企业家奋勇前进。

作为民营企业的传化,在推出“901特效去油灵”产品后,自身实力增强,发展速度加快。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消息传到萧山,徐传化敏锐地觉察到,民营企业将大有作为,他对徐冠巨说:“我们的企业将会迎来第二个发展的春天。”

南方谈话的效果很快就体现出来了。据统计,1991年,国内工业总产值是28 225亿元,其中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合成洗涤剂产量为143万吨。到了1992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 116亿元,%,%,为改革开放后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

在1992年的全部工业中,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7个地区新增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新增工业增加值的60%。而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万吨。

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景象,身在其中的传化也加快了发展的脚步。1992年,工厂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公司以徐冠巨的父亲名字命名为“传化”,并且着手扩建。徐冠巨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父亲对我讲,要做好继续发展的准备,他的眼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原来那近6亩的土地上了。”

1992年10月,**十四大肯定南方谈话精神,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并明确指出要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而国家政策将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国家大环境的利好中,传化于1993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原来的6亩土地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企业开始扩大规模。1995年,企业完成了新厂区的建设。

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徐传化原本打算征用10亩土地,后来觉得既然征地,干脆征一块50亩且与104国道相接的土地,把厂区的大门开到104国道的路口上去。徐冠巨说:“一下子征用50亩土地,而且与104国道相接,这对于过去只有6亩土地的小作坊来说,确实是大手笔,它让我更加佩服父亲的胆识。”徐冠巨首次意识到企业区位与企业发展间的关系。同在萧山,位于国道旁的工厂与建于乡间小路旁的工厂自然不同。

之后的10年时间,传化不断开发产品种类,增强自身竞争力,攻克生产技术难题,最终从一个简陋的家庭作坊小厂,成长为全国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在谈到成绩时,徐冠巨总是非常谦虚,他始终感谢时代力量对传化的推动作用。

在《与伟大时代同行》一文中,徐冠巨写道:“我一直说萧山这块土地是一方创业热土,是真正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的地方。我认为创业要有种子、土壤、气候三个要素。种子就是创业者,土壤就是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环境的热土,气候就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我们有敢于探索实践的创业者,也有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环境的热土,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没有理由不创业成功。”

徐冠巨的这一结论与美国创业学教授斯科特·谢恩(Scott A.Shane)提出的创业三维度不谋而合。谢恩认为,创业者个体特质、情境和机会构成了创业过程研究的一个整体。徐冠巨所说的“种子”就是创业者个体,创业机会则出现在“热土”和“气候”的情境中。不同的个体对机会的识别、评估和开发能力不同,只有某些人才能够成功发现并利用机会,用行动证明机会的存在。无疑,徐冠巨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创业家。

新沙地精神

说起沙地文化,人们永远离不开萧山围垦、盐碱地、弄潮儿,也永远忘不了靠麦片饭和霉干菜糊口的岁月。萧山人在一穷二白、饱受潮灾的环境下,奋勇前行,开拓出了大片赖以生息的土地。经过祖祖辈辈的艰苦奋斗,萧山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在,我们看到的萧山,无论是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是精神风貌,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但唯一不变的仍然是刻进萧山百姓骨髓里的沙地精神。

20世纪90年代初,徐冠巨提出传化的创业精神是开拓进取,永不满足。他感叹道:“想一想昨天,我们一无所有却创造了今天。今天,我们拥有了事业和财富,再怎么困难也是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的,我们应该更有信心去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站着不是为了曾经的付出,而是为了更远大的未来和更多家庭的希望。”在时代责任感的驱动下,传化践行了一次次“再创业”,让创业精神历久弥新。梳理传化32年的发展脉络时,我们发现这家企业最初的创业精神在时间的推移中不仅丝毫不减,而且在变化中得到了传承。在一次又一次的再创业中,初创时的开拓进取、勇于拼搏、不惧艰难等创业精神始终延续。

在研发第一个高科技产品“高温匀染剂”时,工厂遇到了水质不达标的问题。按专业要求,用于高温匀染剂研发的水只能是自来水,不能使用杂质太多的河水或井水。但那时农村还没有自来水,职工们自发到外面购买。徐传化更是四处托关系“求水”,找到固定水源后,他请人力车每天往返10多里,一桶一桶地拉。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年之久,直至宁新村通了自来水,这个问题才彻底解决。落后的条件没有限制传化人向前的步伐,反而刺激他们砥砺前行,拨云见日。

1993年2月,企业成立日化项目筹建小组,小组成员最初只有3位,蔡宁东是其中之一。谈起当时开拓市场遇到的困难时,蔡宁东说:“每天带着洗衣粉去杭州一些有名气的国营单位推销,有人不相信私营企业,不信私营企业的产品,甚至怀疑使用后有毒,将我们拒之门外,有人虽答应试用但要货却遥遥无期。”

为了迅速打开洗衣粉销售局面,公司决定进军绍兴、萧山和杭州一带市场,蔡宁东主动提出负责萧山城厢镇的直销任务。他在自己家里设置了仓库,购买了三轮车用于送货,白天忙于公司行政事务,下班后和节假日就去送货。他如此不辞辛劳,使产品渐渐打入萧山城厢镇的50多家商店。

项目创立之初,公司规模不大,人员势单力薄,整个公司只有一辆小车,大家出门办事都舍不得用,依然靠骑自行车。蔡宁东回忆说:“记得有一天,为走访几家印刷加工和维修物资供应单位,我骑了10多个小时的自行车,一天下来竟然还浑身都是劲,一点也不觉得累。”有一次因为工作太辛苦,蔡宁东竟骑着自行车睡着了,直到撞上停在路边的一辆汽车才惊醒,所幸只是手上受了一点皮外伤。

创业者总是奋不顾身地往前冲,因为他们知道,迟一步就会带来损失,迟一步就会失去机会。浙江传化华洋化工有限公司(简称“传化华洋”)在创立时,由于时间紧迫,公司采用的是设计和施工双管齐下的推进方式,而不是传统的先设计后施工的流程。1998年9月,工程破土动工,从设备安装到产品下线,前后只用了5个月。时任项目设计负责人的顾国平曾说:“我们华洋公司以及后来创立的一些新公司,都是在传化已经积聚了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兴建的,如果没有一种精神,这是难以想象的。我觉得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信念。”这些艰辛换来了传化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发展:1996年,日化产业扩建工程奠基仪式举行;1997年,洗衣粉试车成功;1999年,8万吨液洗项目试生产成功,日化产业员工达到600多人,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销售市场超过14个省。

之后,徐冠巨又在物流、农业两大领域布局,这两大项目亦是传化创业史上重要的里程碑。1996年底,传化正式组建了车队,初涉公路物流运输业。那时候,没有人相信一个车队能够做出什么大事。在那个全国高速公路不到1万公里,私人汽车刚刚兴起的时代,谁能够想到20年后的今天,公路物流运输能够如此快捷。如今,传化的物流业早已不是一个货车队的旧貌,而是一张遍布全国的物流网。如果没有20年的连续创业,车队仍然是车队,只是规模大小的区别,绝不会深耕到如今的物流产业中去。

传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也是如此。2002年5月1日,由传化主导的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正式开园,之后,农业产业几起几落。其间传化也经历过数次失败,但他们不断在调整中优化路线,才在科技农业的道路上取得了今天的丰硕成果。

有人误以为初创成功就代表创业成功,实则不然。创业始终是和企业发展并行一体的,只要企业想活下去,创业就不会停止。创新、奋斗、进取会在每一个项目创立,每一个目标的实现中生长。传化物流集团资深副总裁徐虎祥深有体会地说:“强烈、持久的创业精神是传化最大的财富,不仅企业管理层如此,传化所有的员工都保持着创业热情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在传化集团的《员工手册》上,写着“开拓进取,永不满足”八个大字。这一精神可以释义为:不进则退,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这是徐冠巨从“喝头口水”开始就领悟到的精神。他说:“传化以敢喝‘头口水’的开拓精神,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这八个字没有经过刻意的提炼或总结,它是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及发展过程中的自然领悟。”在传化,创业精神是员工的必备素质。企业发展需要全员上下发挥创业精神,而不是单打独斗。徐冠巨曾说:“过去,老板的智慧就是员工的智慧,老板的激情就是员工的激情,老板的水平就是员工的水平;而现在,企业的发展不再靠个体的机制和活力,而是靠整个组织的机制和活力,靠广大员工的激情和创造。”

传化一路创业,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优”不断在实践中丰富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核心的沙地精神内涵,进而凝结、升华为一种勇立潮头的“新沙地精神”。这种新沙地精神继承了父辈不畏艰难、敢喝“头口水”的弄潮儿秉性,又新添了应时而变的创新品质。多年来,传化人积极进取,不断创新,使自身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一如奔腾不息的钱塘江水,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