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徐冠巨:勇立潮头最新章节列表

生命需要奋斗

20世纪70年代以前,萧山人住的是草舍,生活困苦。但他们非常勤劳,一直努力改变命运。钱塘江涨潮时,翻滚的浪潮向岸边涌来,随之而来的还有活蹦乱跳的鱼儿。每当这时,人们便赤着双脚、扛着渔网捕捞这些“潮头鱼”,“弄潮儿”的说法也由此得名。为了让日子好过一些,这些“弄潮儿”做起了小买卖,并由此练就了敏锐的洞察力。虽然现在“抢潮头鱼”的习俗不复存在,但萧山人骨子里的“弄潮儿”精神流传了下来。

20世纪80年代,萧山人终于拆掉草舍,建起了瓦房。这是他们的第一代瓦房,只有一层,造价不高。由于是家家户户省吃俭用换来的,第一代瓦房被戏称为“饿屋”(“瓦”字在沙地方言里读“é”)。徐家是较早住上瓦房的人家,在邻居看来,徐家颇为富足,但徐冠巨心里十分清楚,家里之所以条件较好,离不开父亲的辛苦打拼。从父亲身上,他学到了为生活奋斗的道理。

那时,徐传化除了在生产队里做事,就是把心思花在家里那块小小的自留地上。别的农户只在地里种一般的粮食作物,徐传化却种大头菜、荠菜、丝瓜这些可进行二次加工、会产生更多效益的经济作物。自留地里的每一样蔬菜,徐传化都细细琢磨过它们的增值方式,并将它们加工制作成丝瓜络、腌菜等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他像一个精算师,仔细盘算着家里的每一笔经济账。除此之外,徐传化还去杭州拉板车以贴补家用。生活总会奖赏那些努力的人,每年生产队“分红”,别家大多是“倒挂户”,徐家却能分到几十到一百多元的现金,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收入。

在贫瘠的土地上生存,使徐传化具备了快速适应的能力。很多时候,别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他却能够很快办成。同时,他还养成了积极乐观的性格,总有充沛的精力去解决问题、改善现状、改变命运,这些其实就是典型的创业者个性。创业者通常有一种强烈的控制观,他们坚信只要自己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够改变工作场所、市场和行业环境。无疑,徐传化就是靠这样的意志与信念,才做到了奋力开拓。

自留地的经营是徐传化为了增加收入所开展的“副业”,他的主业依然是为生产队做事。为了赚取更多的工分,他主动承担了很多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也因此在生产队里很受欢迎。由于为人诚实可靠,善于合作相处,从不与人争利,他渐渐积累起广泛的人脉。农户、供销社的职工等,都成了他的朋友。这些朋友看重徐传化的品格,给他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在他遇到困难时施以援手。

当时的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私人经营活动是不被政策允许的。但为了让家人生活过得好一点,徐传化还是悄悄地搞“副业”,即便因此被公社要求写检讨,他也没有停止。这并不是故意反抗,而只是单纯地为了生存,为了让家人少饿肚子。

之后,他进入生产队的磷肥厂工作,负责为厂里拓展业务。这项工作十分考验人际交往能力,徐传化凭着过去积累的人脉,加上吃苦敬业的品质,很快就成了厂里的骨干,还获得了“办厂能人”的称号。

极强的自我恢复与调整能力,让他在经历挫折之后仍然表现出沙地人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依旧敬业和勤勉,其工作能力甚至超出了过往的水平。

在逆境中一蹶不振的人比比皆是,只有那些扛得住风雨的人才能彰显出“破茧成蝶”的蜕变。凭借着超出常人的勤奋、善于经营的头脑,徐传化给家人创造了较好的生活条件。从徐家盖起第一个瓦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期间是徐冠巨性格成长的关键时期。父亲徐传化教会了他要为生活而奋斗,做一个正直的人。有研究表明,家庭榜样和创业者品质的形成存在着较大关联。对于徐冠巨而言,父亲徐传化无疑就是这样的榜样式人物。“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指出,创业带头人要具备的关键品质包括:学和教都更快、更好;能坦然面对逆境,并能很快从中恢复;正直、可靠、诚实;建立创业文化和组织。在创业之前,前三项特质在徐传化身上都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不仅有诚实可靠的品质、快速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够突破逆境,改变自己最终的命运。对于徐冠巨来说,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他,在日后的生活和创业中,他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创造美好、战胜挫折,与父亲的影响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