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借助文字而不知不觉地走进晚清,很快便对这段特殊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很惊讶晚清那些高级官员,他们一样有繁忙的政务与应酬,却偏对文字有如痴如醉的爱好,几乎人人都能留下为数不少的著述。无论是精心的文章写作、学问研究,还是随意吟出的诗词歌赋,他们的作品莫不造诣不浅、品位不俗。
我也很惊讶清末民初那些文人墨客,他们何以对那个时代有着如此大的兴致,以至于让我们能看到不计其数的见闻杂录、稗官野史,领略那个时代的丰富、精彩与鲜活。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书籍,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仿佛仍能触摸它的脉搏,嗅到它的气息,听到它的生命律动之声。我于是萌生一个强烈的愿望:要把我心目中的晚清描摹出来,绘出一卷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当时学术界流行一句话:没有晚清就没有“五四”,没有“五四”就没有新中国。我要将许许多多对晚清有着极大好奇心的朋友,带进一个气韵生动的时空中去。
我选择几个我所熟悉而又有代表性的政治人物,试图通过对他们的描摹来进入那个时代。我有一个认识:写这种人物,必须要写出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也便走进了那个时代的灵魂深处。
前人的著作其实已给我们提供了线索。
比如读曾国藩同治三年六月十八日的日记:“三更三点接沅弟咨文,知金陵于十六日午刻克复,思前想后,喜惧悲欢,万端交集,竟夕不复成寐。”千盼万盼的这一刻终于到来了,曾氏为什么还有“惧”,还有“悲”呢?这一夜他无法入睡,他究竟想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