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电视场对学术场的介越研究最新章节列表

参考文献

[42]马俊丽:《浅谈电视与当代知识分子的关系》,《电影文学》,2009年第22期。

[43]郑萍、刘钫:《论中国电视知识分子的特殊性及其作用》,《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44]周东华:《中国电视知识分子发展策略探析》,《新闻界》,2010年第4期。

[45]时统宇:《电视知识分子的前世今生(1~3)》,《青年记者》,2011年第1、4、7期。

[46]张玉川:《中国“电视知识分子”与电视场域》,《符号与传媒》,2010年第1期。

[47]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读书》,1993年第3期。

[48]罗德尼·本森:《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1期。

[49]周鸿:《布尔迪厄的阶层场域论与阶层的形成》,《学术论坛》,2005年第1期。

[50]陈勇:《作为消费社会文学文本的媒介现象——对央视〈百家讲坛〉的个案分析》,《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

[51]谢江平:《现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7期。

[52]刘玉清:《精英文化借传媒走向大众》,《传媒》,2002年第10期。

[53]林怡:《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科学定位》,《企业家天地》,2009年7月(下旬刊)。

[54]扈海鹂:《大众文化与人的现代性的结合》,《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55]易前良:《透析“电视讲坛”现象——关于〈百家讲坛〉的思考》,《中国电视》,2007年第3期。

[56]张宏森:《中国电视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华文摘》,1995年第10期。

[57]马爽:《大众传播——后工业时代的仙女棒》,《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6期。

[58]肖鹰:《从“求真悦学”到“视学为术”——“于丹现象”批判》,《当代文坛》,2007年第4期。

[59]李宗陶:《历史学家朱维铮:于丹不知论语为何物》,《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第7期。

[60]王俊棋:《超越精英与大众的紧张——从于丹现象看传统文化的审美化传播》,《当代文坛》,2007年第5期。

[61]《我走红因为我人性——易中天教授访谈》,《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第7期。

[62]余靖静:《“学术明星”如何传播经典》,《检察风云》,2007年第7期。

[63]丁莉:《媒介场域: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场域》,《青年记者》,2009年第16期。

[64]赵晖:《电视——文化的诗意栖居》,《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65]杨曾宪:《社会不公与易中天何干》,《学习月刊》,2006年第23期。

[66]王朔:《王朔自白》,《文艺争鸣》,1993年第1期。

[67]赵海萍:《从“知识分子”到“知道分子”》,《咬文嚼字》,2006年第6期。

[68]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当代文坛》,2009年第2期。

[69]《“知道分子”**供》,《新周刊》,2002年第5期。

[70]赝居:《一个知道分子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新周刊》,2002年第5期。

[71]孙丽萍:《聚焦2006“新明星学者”现象》,《北京纪事》,2007年第2期。

[72]邵建:《知识分子的三个问题》,《粤海风》,2003年第3期。

[73]杨丽媪:《〈百家讲坛〉的品牌炼金术》,《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年第5期。

[74]张建永:《媒体知识分子与经典的危机》,《文艺评论》,2007年第1期。

[75]程曦:《学术电视大有可为——从〈世纪大讲堂〉看电视节目的创新》,《新闻知识》,2002年第7期。

[76]宣炳善:《“说史”还是“说书”——兼论易中天的知识分子历史观》,《学术界》,2007年第4期。

[77]时统宇:《试论“电视知识分子”》,《现代传播》,2003年第2期。

[78]罗锋:《幽雅的摆渡者:一场与收视率抗争的电视仪式——对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学理审视》,《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第11期。

[79]王小峰:《打造学术演讲明星》,《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第4期。

[80]张迪:《〈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比较研究》,《现代视听》,2009年第6期。

[81]张富春:《王立群读〈史记〉: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6期。

[82]张帆:《易中天:我是流寇主义》,《传奇文学选刊(人物金刊)》,2006年第7期。

[83]林寅:《〈百家讲坛〉进入倒计时?》,《新闻天地》,2009年第1期。

[84]葛维樱:《〈百家讲坛〉现象观察》,《瞭望》,2007年第6期。

[85]R.威尔逊:《商业社会中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国外社会学》,1990年第7期。

[86]禹建强、李永斌:《对媒体制造大众文化的批判》,《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5期。

[87]王晓华:《精英文化能够拯救大众文化吗》,《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7期。

[88]陶东风:《于丹现象解》,《天涯》,2007年第4期。

[89]马瑞芳:《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人民文摘》,2007年第11期。

[90]李桂杰:《易中天:名利不是我关心的问题》,《环球人物》,2006年第11期。

[91]蒯乐昊:《易中天:我已经上了明星的“贼船”》,《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19期。

[9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天涯》,1999年第3期。

[93]李明伟、陈力丹:《教授走进电视直播间的学理追问》,《当代传播》,2004年第2期。

[94]贝淡宁:《〈论语〉的去政治化》,《读书》,2007年第7期。

[95]丁洁如、孟宪实:《知识分子可以讨好大众》,《北京青年周刊》,2007年第6期。

[96]林子、秦西:《余秋雨回答》,《文友》,1997年第1期。

[97]张金海、李小曼:《传媒公共性与公共性传媒——兼论传媒结构的合理建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8]〔加〕马克·莱伯伊:《世界公共服务广播的形势俯瞰与分析》,郭镇之译,《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2期。

[99]金冠军、郑涵:《当代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基本类型》,《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100]郭镇之:《欧洲公共广播电视的历史遗产及当代解释》,《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3期。

[101]陈红梅:《互联网上的公共领域和群体极化——整合设计的思考》,《新闻记者》,2015年第5期。

[102]陈红梅:《电视“明星消费”现象的演进与隐忧》,《传媒侦察》,2013年第8期。

[103]陈红梅:《超级媒介奇观与全民优雅狂欢》,《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104]C. Kay Weaver:“Reinventing the Public Intellectual Through Co Capacity Building,” Co Quarterly, 2007, 21(1).

三、学位论文类

[1]张翼飞:《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电视知识分子》,长春,吉林大学,2009年。

[2]刘钫:《中国电视知识分子发展现状研究》,西安,西北大学,2007年。

[3]冯洁:《电视媒介中的知识分子话语意义探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4]张焱生:《机械复制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成珊:《知识分子的传媒化生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林嘉维:《从讲坛类栏目看学者的电视生存》,长春,吉林师范大学,2007年。

[7]金文菲:《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专家角色分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黄佳利:《“易中天现象”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王珊珊:《论易中天〈品三国〉通俗化与幽默化的语言特征》,济南,山东大学,2009年。

[10]张娜:《古代经典的当代解读》,保定,河北大学,2009年。

[11]莫幼兰:《从余秋雨到易中天、于丹》,广州,暨南大学,2009年。

[12]王丁:《于丹〈论语心得〉世俗化传播研究》,兰州,兰州大学,2009年。

[13]于婷:《“于丹现象”研究》,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4]杨群:《“于丹现象”简论》,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07年。

[15]许婕:《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现象解读和文化研究》,广州,暨南大学,2007年。

[16]李仲庆:《大众传媒语境下的于丹热解读》,长春,吉林大学,2007年。

[17]张沛:《媒介专家的专业性和公共性探析》,合肥,安徽大学,2010年。

[18]高哲辉:《于丹〈论语感悟〉商榷》,太原,山西大学,2010年。

[19]张雪雁:《于丹〈论语感悟〉纠谬》,太原,山西大学,2010年。

[20]张沛:《媒介专家的专业性和公共性探析》,合肥,安徽大学,2010年。

[21]温波:《大众传媒时代知识分子与媒体关系研究》,广州,暨南大学,2007年。

[22]哈晓光:《从大众文化批判角度看〈百家讲坛〉的娱乐性》,沈阳,辽宁大学,2007年。

[23]陈鹏:《当代电视媒体中的传统文化传播》,济南,山东大学,2009年。

[24]牛蕊:《从〈百家讲坛〉看我国电视讲坛节目的问题与发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5]宋义凯:《〈百家讲坛〉成功策略探究》,苏州,苏州大学,2007年。

[26]杨群:《“于丹现象”简论》,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07年。

[27]李仲庆:《大众传媒语境下的于丹热解读》,长春,吉林大学,2007年。

[28]罗艳:《“文化讲坛”类电视节目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9]琚若圩:《我国公共电视的定位游离分析》,长沙,中南大学,2007年。

[30]樊葵:《传媒崇拜: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杭州,浙江大学,2006年。

四、报纸类

[1]曹建文:《“学术明星”,化学术之“祸”为学术之“幸”》,《光明日报》,2006年9月13日。

[2]**:《李泽厚:他们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南方周末》,2007年3月2日。

[3]于敦康:《我们需要更多的于丹》,《光明日报》,2007年5月17日。

[4]《易中天现象是浮躁的标志——访作家梁晓声》,《重庆晚报》,2006年7月21日。

[5]《问题的思考比批评于丹更重要》,《中华读书报》,2007年3月14日。

[6]黄振伟:《〈百家讲坛〉财富缔造秘密》,《财经时报》,2006年6月12日。

[7]孟蔚红:《〈百家讲坛〉:非常静,非常火》,《成都日报》,2006年7月14日。

[8]曹建文:《“学术明星”,化学术之“祸”为学术之“幸”》,《光明日报》,2006年9月13日。

[9]蒋升阳、陈杰:《三问易中天——给大众怎样的学术》,《人民日报》,2006年6月26日。

[10]《于丹现象启示录》,《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2月10日。

[11]《于丹:“我不是娱乐圈的,我是个学者”》,《广州日报》,2009年7月13日。

[12]肖复兴:《易中天现象是不是学者的僭越》,《文汇报》,2006年6月20日。

[13]蒋升阳、陈杰:《易中天:我不怕人家说我“异类”》,《人民日报》,2006年7月30日。

[14]姜小玲:《“明星学者”易中天》,《解放日报》,2006年5月19日。

[15]周国平:《心平气和看“于丹现象”》,《新京报》,2007年4月27日。

[16]吕绍刚:《聚焦〈百家讲坛〉:“讲坛”告诉我们什么》,《人民日报》,2007年3月30日。

五、网络资料

[1]葛红兵:批易中天乱嚼三国遭“易粉”群殴,/a/20060725/。

[2]徐晋如: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天涯论坛:天涯杂谈,tianya/post-free-870238-, 2007-3-2。

[3]《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葛红兵的博客:/s/。

[4]顾晓萍、邢虹:易中天刘心武替你读书,何错之有?人民网,2006-7-7。

[5]陶东风:赢者输与颠倒的经济——于丹现象解读,学术中国网站,2007-4-6。

[6]“赢者输”:于丹们赢在市场,输在学术圈,/2110969/blog/2356132/。

[7]名嘴倡议抵制低俗化 崔永元称收视率是万恶之源,/x/2005-07-20/。

[8]天行健:应该把反对于丹歪批经典的斗争进行到底,tianya/New/PublicForum/?idArticle=114467&strItem=no05。

[9]赵静:《百家讲坛》如何酿造“好酒”,/, 2005-7-16。

[10]打造学术明星,/article/ARTI1197765561742424。

[11]赵静:学术 文化《百家讲坛》如何酿“好酒”?,人民网,2005-9-30。

[12]尹鸿:媒介文化研究:知识分子的发言域,/docsn/cbx/cft/yh/diceng-shidian-。

[13]《百家讲坛》:让争议来得更猛烈些吧,china/culture/txt/2006-10/27/。

[14]赵何娟:电视学者易中天背后的商业逻辑,人民网,2006-7-10。

[15]陈丹青:也谈学者上电视,douban/group/topic/5679567/。

[16]易中天博客:我看《百家讲坛》(二),/,2007-7-13。

[17]张英、梁轶雯:《百家讲坛》:当年险被末位淘汰,人民网,2006-12-7。

[18]作家的惶恐和学术明星的坦然,中国青年报,**/newmedia/2007-10/15/。

[19]易中天对话网友:偶尔出去打一下野食的圈养动物,**/school/2006-10/30/, 2006-10-30。

[20]易中天“品三国”:让更多学者成为“大众情人”.**/school/2006/05/15/。

[21]于丹聊天实录:《论语》与和谐社会有相通,/author/2006-12-01/。

[22]《百家讲坛》新坛主:我能比易中天更易中天,青年周末,/GB/42223/79152/79153/, 2007-3-30。

[23]英子:《曾经没人看央视〈百家讲坛〉为什么这么火》,21huashang/html/。

[24]王鲁湘:导演最怕一根筋,/20060731/。

[25]胡正荣:竞争·整合·发展——当代美国广播电视业考察(上),66wen/05wx/xinwen/xinwen/20061102/, 2006-12-2/2009-2-16。

[26]袁跃兴:明星学者的文化生存,/o/2007-01-07/。

[27]英国学者用电视向上帝挑战,/20060731/。

[28]周宪:德布雷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studa/Present/0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