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墨菲定律最新章节列表

第48章 生活智慧:用心品味生命中的每一天(4)

角色与心理表现理应存在对应关系。若是两者之间一致的,称作“相符角色”。例如,一个人,在提拔担任领导干部前,他只是一个普通职工,平时说话可能比较随便,对同事中一些不良现象碍于情面而不敢大胆批评等。但一旦提拔后,意识到领导角色的要求,于是努力改变那些诸如讲话随便、嬉笑失度等不合领导角色的表现,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原则性要强些,对于那些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需要直言批评。这就是相符角色。如果不是这样,还是像一般工作人员那样,这就是角色与心理表现不相符。这里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虽然角色与心理表现不相符,但其心理表现还是能为人们所接受,甚至受到称赞。例如,此人在担任领导后,一如既往与同事亲密相处,但不徇私情,坚持原则,虽然同事对这种“一本正经”感到不习惯,但还是受到大家欢迎。另一种是角色与心理表现不相符,同时又违背社会生活准则。如担任领导后,主观武断,处事不公,以权谋私等,那么理所当然受到谴责。因此,随着角色的转换,角色心理也要随之转变,使之与角色相符,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角色效应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1.正确进行角色定位

人们对一定的角色总有一定的角色期望。在单位里,领导是职工的领军人物,在职工和社会各界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效仿的楷模,因此,理应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发扬民主,待人和善,处事公正,努力做到“学问为师,身正为范”,言必行,行必果。但回到家里,他对于爱人来说不再是“领导”角色了,就是家庭一员,所以要协助爱人做家务,平等相待,生活上相互关爱,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倘若还是像在单位里那样处处摆领导架子,把爱人当成下属一样对待,凌驾于爱人之上,久而久之,一定会出现婚姻危机。一些人担任领导后,忘乎所以,自以为是,高踞他人之上,甚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忘记了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为公众服务,那么势必与公众拉大心理距离,最后为千夫所指。何时、何地、何事当何角色,就要想该角色该做的事,千万不要角色错位。

2.经常进行角色转换

由于个人一定时期、场合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其心理状态也可能迥异。有些人常常仅仅从自身的角色地位去思考问题,没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因此难免与他人产生矛盾和隔阂。所以,人们应善于角色转换,多站在他人的地位想想,进行心理置换。这样容易理解他人、了解他人,从而有效地相互沟通,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提高工作实效。

不忘自己的角色,又善于忘掉自己的角色,进行角色转换,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位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

【蔡氏效应:实现目标的好帮手】

蔡氏效应是指当我们的任务没有完成,目标还未实现,我们的大脑中就有一个声音不断提醒我们去完成任务、实现目标。任务一旦完成或目标一旦实现,我们脑海中的那个声音就会消失。

20世纪20年代中期,柏林大学的一群学生到餐厅用餐,他们告诉同一个服务员自己要吃的食物,这个服务员没有用纸笔记录,凭借自己超强的记忆力为每个学生端上饭菜,并且完全没有出错。学生们吃完饭,离开餐厅。其中有一名学生将一些东西丢在餐厅,于是返回去寻找,但是他一无所获。接着他找到那个服务员,希望服务员凭借超强记忆力帮自己找回东西。但是这个服务员不知道他当时坐在什么位置,因为他都不记得这个学生来餐厅吃过饭。这名学生问服务员为什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事情全部忘记了?服务员说,他的任务是把顾客的单子记到上了菜为止。

服务员的目标为让顾客吃到饭菜,所以当他准确记忆每个人的单子后,他的任务并没有终结。因此他的大脑就会有个声音不断提醒他具体的下一步行动,也就是将每人的饭菜毫无错误地送到他们面前。当顾客准确无误地享用到饭菜后,服务员的大脑意识到任务完成,目标实现,因此不会再提醒他去记忆,这也是为什么当一名丢失东西的学生找到服务员时,服务员却不记得这名学生曾经来过。

对于蔡氏效应的形成,心理学家们一直有多种解释。一种解释说无意识脑在向有意识脑求助,就像孩子拽着大人的袖子希望引起大人的关注和帮助一样。这说明无意识脑是在催促有意识脑去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还有一种解释是无意识脑一直在跟踪并了解目标实现的进度,人之所以会出现扰乱思维的事情,是因为无意识脑为防止目标中断,一直催促着你。既然蔡氏效应对人们未完成的目标有提醒与监督作用,那么利用这一点能有效促进人实现目标吗?

来自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生马西坎波和鲍迈斯共同完成了一项实验。他们召集一群学生作为实验被试者,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人员告诉第一组被试者去想最重要的期末考试,将这一组命名为实验组。实验人员告诉第二组被试者去想各自将要参加的最重要的派对,将这一组命名为对照组。接着他们让第一组中的一半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要具体到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进行学习。

之后,实验人员让每个被试者完成一个任务,就是让他们将一些不完整的单词补充完整。这些不完整的单词可以补充成与考试有关的单词,也可以补充成与派对有关的单词。例如“re”可以补充成“read”、“real”、“rest”,还有“reek”,而“ex”可以补充成“exam”、“exist”等。实验人员猜想,如果蔡氏效应起作用,那么脑海中时常想着考试的被试者,会将不完整的单词补充成与考试有关的词语。

等被试者完成单词补充任务后,实验人员发现,这些跟考试有关的词汇,更容易出现在那些重视期末考试,但是没有为此制订学习计划的被试者中;而为考试制订了学习计划的被试者没有出现这样的反应。虽然他们也知道期末考试重要,但是他们的大脑已经将写下计划这个动作视为整个任务终结。

在这之后,马西坎波还做了另一个实验。他要求被试者思考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任务,让第一组被试者将最近刚刚完成的任务写下来;第二组被试者将没有完成但需要尽快完成的任务写下来;第三组被试者不但要写下未完成任务,还要为实现目标制订计划。之后,马西坎波告诉被试者现在要做一个单独的实验,其实和前边实验是有关联的:就是阅读一本小说的前十页,并记录自己是否分心,是在哪里分的心。结果发现,那些写下未完成任务的被试者,更难专心阅读小说,他们因不理解材料而多次分心;而写下未完成任务又制订了实施计划的被试者,报告的分心次数较少,他们更能理解小说的内容。

马西坎波通过这两次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大脑对人未完成任务的提醒,并不是直到任务完成才终止。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多次分心,不能表明是无意识脑在监督或控制人去完成任务,而是在催促有意识脑制订计划。这个计划需要具体合理,把时间、地点和可能发生的事情全部要考虑清楚。当我们脑海中有了计划,无意识脑就不会再催促有意识脑,我们也不会受到“提醒音”的干扰。

因此,要想利用蔡氏效应帮助个人实现目标,就应该为目标制订具体计划,这两步被无意识脑视为一项任务的终结。接下来你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就不会想东想西,被无意识脑的“提醒”分了心。

当然,计划一定要具体到下一步行动,例如你的目标是给妻子准备生日礼物,那么下一步行动就是到蛋糕房买蛋糕,或是到服装店选衣服;如果你的目标是弄清财务问题,下一步行动就是给会计打电话。如果没有具体到下一步行动,你的目标就是空谈,你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回避问题或拖延,这样目标也不会很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