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传记 > 和珅全传:从御前侍卫到军机大臣最新章节列表

历史上的乾隆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但到了后期渐渐开始喜欢追求泱泱大国的皇家气派和豪华场面,不过仍然想给世人一个严谨勤俭、爱民如子的明君形象。这是一个矛盾,但是和珅总能很好地化解这个矛盾,为乾隆献上许多敛财的办法。乾隆明处下令不要铺张,和珅却怂恿各级官员、各地富商加紧捐贡,既保留了乾隆帝的“廉洁持政”的高大形象,同时也为他聚敛了大量财富供他挥霍,乾隆因此越发自鸣得意。有一段时间,内务府财务紧张,在和珅的主持操办之下,只一年内务府就扭亏为盈了,国库中的存银也多了起来。于是乾隆更加离不开和珅,也逐渐把权力下放给他。这样,和珅在朝中更加有恃无恐。

和珅敛财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和珅独创的“议罪银”制度:官员犯了错误,可以按照程度深浅纳多少不一的银赎罪以免去处罚。“议罪银”制度得到的巨额的银两,有八九成是不入国库的,这就为乾隆提供了用来挥霍的资金。和珅等于是为乾隆建造了一个金库,乾隆难怪这般信赖和珅了。

乾隆统治前期,国力强盛,加上康熙、雍正留下的庞大家底,国库也较为充裕,但抵不住他中晚年以后的无限制挥霍和恣意用兵。眼看着国库日见难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大喜功和粉饰太平的欲望,乾隆急需一位能为他广开财路的能臣,而和珅及时填补了这一空白。

当时,上自清政府各部官员,下至封疆大吏、知府、知县,以及盐商、行商、票商们,每年都要把他们搜刮来的大量钱财和稀世珍宝献给皇上,以借此获得更大的功名,这种现象甚至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尤其在皇太后、皇后、皇子公主的生日时,朝廷更是趁机向各级官员和商人们搜刮,而官员和富商也是乐此不疲——反正自己不出一分钱。好面子的乾隆也还曾几次下谕旨,表示反对贡献,其实这只是表面文章,暗地里乾隆的金库照收不误,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不仅如此,就连周边国家如朝鲜、安南、琉球、吕宋、缅甸、英国等许多国家的使臣也都进贡了大量珍宝。

和珅在不大动用国库库存的情况下就满足了乾隆奢华享用的需要,乾隆当然十分高兴,越发觉得和珅聪明、能干,是他得力的助手,一刻也离不开他了。当然,和珅在这一过程中也趁机给自己聚敛了巨额财产。其实这些钱财既不是这些官吏自己的努力所得,更不会把自己的家私拿来贡献给皇上。他们只是不大量挪用国库金银,而反过来向人民巧取豪夺,所以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却下降了。

除此之外,和珅还掌管着内务府和崇文门税关,他对此也进行了十分严格的控制。他为了能多收入、少开支,确实动了不少脑筋。我们知道,他是个“吝啬的富翁”,他对于钱财可谓精打细算。为了增加收入,他几乎到了“雁过拔毛”的程度。他所掌握的重要进财口——崇文门税关设在今崇外上三条至四条胡同之间。明朝时,北京内城九门均设有关卡,向过往客商、官员以及进京举子收取苛税。到了清朝,把九门征税,改为崇文门统一征税,另设有几个巡查税口。崇文门税关的税务监督一职应该由内务府包衣出身的官员担任,但到乾隆时期,皇帝为了表示对某位大臣的看重,往往把这一进财肥缺委任给自己的亲信大臣。和珅作为乾隆的宠臣自然担任了这一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