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外名著 > 契丹人最新章节列表

最早的马甲是东胡

契丹这个词毫无疑问是音译,是契丹人的自称,这个词在契丹语里是“镔铁”的意思。有人说,契丹人给自己起这个名字是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像钢铁一样坚硬,是草原民族刚烈性格的体现。老熊不太同意这个说法,这个说法要是成立,那历史上岂不是会出很多铁皮族、铁板族、铁柱子族乃至大铁球族?又或者说,希望自己民族能当草原老大的民族,岂不是要集体给自己的民族起名为“老大”、“”之类的?

其实呢,北方草原上生活不容易,小部落就更加艰难,大家忙着搞生产养家糊口,谁也没闲工夫给自己吹牛皮,称呼一般都不是自己给自己定的,往往是别人看着这个部落的特点叫,就像起外号一样,一来二去叫开了也就延续下来了。像契丹人自称“镔铁”这还算是好的,要是势力弱小的时候被人家扣了个阿猫阿狗的名头,等到哪天混壮了,名字也已经定下来了,最多只能想办法往回补。

五胡乱华时前秦的皇族苻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苻是双音字,一个音念“符”,还有一个念“蒲”。其实苻家的姓最早就被写成蒲,究其原因,据说是最早他们家的部落所在地有个水塘,塘里长满了蒲草,别人提起他们家来就说“门口有蒲草的那家”,后来慢慢简化,就变成了蒲家。等到蒲家人进入中原混壮了,壮到觉得给东晋朝廷打工没劲,想自立为王的时候,就嫌弃这个姓从草里边来,太柔弱,不够给力,想另换一个。改姓这件事说到底也是个大事,草率不得,蒲家人就找了策划师(当然,在那个时代一般由神棍兼职)给自己家搞包装,号称是祭天的时候得了个谶文叫做“草付应王”。又说自己家刚生的一个孩子背上的胎记似乎、也许、没准、大概……有可能是个草书的苻字,于是就给自己家改为苻姓。

还有一个例子是鲜卑人中的慕容氏,他们家的这个姓要是按照他们自己给自己吹的牛来解释,那叫“慕两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够拽、够给力吧?可实际上,这个姓氏的来历是他们家有位名叫莫护跋的先祖,在跟司马懿一起讨伐公孙渊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喜欢上了中原书生戴的步摇冠,自己也弄了一顶戴上,死活就是不肯摘。回到草原以后,别人看他脑袋上顶了个没扇面儿的扇子骨,都觉得好笑,问他:“你脑袋上顶的是个啥啊?”

莫护跋非常拽地告诉他们:“你们这些土包子,这个都不认得,这是读书人的象征,叫‘步摇’。”

不知道是他口音不清楚,还是在草原上这俩音本来就差不多,别人就听成了“慕容”,从此大家都叫莫护跋为“慕容”,他们家的姓就是这么来的。

由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后来怎么编,怎么改,最开始的时候,这个“镔铁”未必是契丹人自己给自己吹牛,而是有所指的。是什么呢?这个老熊没有搞清楚。不过,从契丹人这个民族在公元4世纪末就已经见诸于文字,可直到9世纪晚期他们才开始自己炼铁这个事实来看,也许这个自称只是出自他们对铁制工具、武器的憧憬吧。

契丹人不是孙猴子,不能直接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他们也是有出处的。基本上现在公认,他们跟汉代以后中国北方许多游牧民族有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东胡人。东胡人再往上就远了去了,谁也说不清,咱就从东胡这段开始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