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衰败则动摇民心,粮草不继则动摇军心。
尤其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下,所谓经济问题,主要是吃穿问题,特别是吃的问题,即粮食问题,粮与战即民与军的关系表现得尤为典型,尤为重要,尤为关键,也尤为难处置。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老脾气,最喜欢谈论政治,谈论仁义廉耻,谈论英雄业绩,谈论治国得失,对于最最基础的经济问题,对不起,我们中国人生来清高,不关心这等俗事。
成成败败话民心
其实,并非老百姓不关心吃穿,而是儒学传统志在礼教,对此兴趣无多。表现在《三国演义》上,就是对*、军事战略、英雄壮举、战场厮杀,最有兴趣。对于背后的经济背景、经济生活,往往一笔带过,不肯多作分析。
饶其如此,读者还是可以通过种种蛛丝马迹,分析出粮食问题对于历次大战都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人物,乃是曹操与诸葛亮,或许可以说,前半部书的主线乃是曹操,后半部书的主线就是诸葛亮。然而粮食问题,正是困扰这两位人物最重大的问题。他们的胜利与解决粮食问题因果相关,他们的失利也与粮食问题密不可分!
粮食问题困扰曹操,在《三国演义》上有典型的表现。而且历次征战,都没有办法真正摆脱这粮食问题的重大压力。征张绣时有粮食问题,征吕布时有粮食问题,与袁绍大战更有粮食问题。《三国演义》从不同角度对曹操如何处理这一胜负攸关的大问题作了生动有力新鲜活泼的艺术表现。其目的在于告诉世人,这曹操虽然诡计多端,多谋善断,却不是一个好东西。
借头示众的粮食计
第一次生动的表现,出现在《三国演义》第17回,曹操领17万大军,先征吕布,再征讨袁术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