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传记 > 乾隆十三年((乾隆三部曲第一部最新章节列表

采买涉及政府财政,给地方政府的日常行政带来很大麻烦,如用何种价格买补,买价能否超过(平粜)卖价;在粮食的保管方面,则有亏损、挪移、赔补等等问题。所以当日的问题,乃一在于“买”,一在于“存”。为避开这些矛盾,最好的一个办法,可能就是捐监了。

继各地采买开始之后,乾隆三年正月谕令开捐,于本省交纳本色。[9]计划除各省额设常平仓谷二千八百余万,应予买足之外,增定捐监谷三千二百万石。[10]以使常平仓谷总数达到六千万石之多。

过去学界不免想当然的以为,皇帝是一个“热血青年”,并不了解底下的实际情况,最新利用档案资料的研究表明,不同级别的官员通过不同手段向他反映了许多真实情况(无论是在仓粮的使用上,还是在其存储上),他对底情是相当了解的,只不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知其不可而为之”罢了。而且,正如他所说的:有治人无治法,惟在卿等大吏与司道府县各员,竭力奉行,因时制宜。[11]舍尽力而为之外,并无其他更好的方法。在昔日仓粮较少的情况下,这可能不难应付,在仓储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事情就不会这么简单了。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注定了日后粮政努力的最终失败。[12]

随后发现,捐监的成绩并不理想,实际上大量的仓粮还是采买来的。政府采买遇到的最大难题,正是粮食交易的定价问题。清代实行轻赋与永不加赋的原则,因而预算是固定的,在总收入固定的同时,各类开支项目及款数一经确定,也历数百年不再变动,而不复能随物价的变动而加以增减。但粮价却不能使之不变,特别是经过雍正年间的相对平稳之后,乾隆年间,出现了长时间的“(微)通货膨胀”。此外,“官谷”与“市谷”相较,必须干园洁净、斗斛较满,也对价格不无影响。因此派购、勒买,弊端百出,成为仓粮买补中的常见问题,官府购买几乎成了低价强购。

仓谷粜价不敷籴买、以致赔累,是仓粮买补的最大障碍之一,针对这些现象,乾隆元年,饬督抚筹划籴粜便民之策,禁止派买。[13]二年命筹常平仓出粜买补之法,不许短发价值。[14]并决定买补若遇价贵,“准动存公银两”,照依时价,“据实报销”;[15]改变州县“俱于本地采办”的“向例”,为向邻封价贱处购买;[16]仓粮运脚,亦准报销。[17]但都不像表面看来那样容易解决。

为加强仓储,乾隆初年,御史陈其凝曾请将田赋照时价输谷;[18]都统布兰泰请于直隶、山西边外地亩“改折本色”,以筹边方积储;[19]七年,漕运总督顾琮请将两江来岁田赋额征(五百余万两),悉征本色;[20]八年,鸿胪寺卿梅瑴成请将漕粮已改折者暂征本色;[21]江西巡抚陈宏谋请于捐监无人、难于采买之处,“以谷代银”交纳田赋。[22]这些建议虽大部未被采纳,但仍被多次提出,并经过反复“筹量”,显见决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