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我的研究主要还是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出发(或更多地强调经济方面的原因),而未能从各个方面去进一步寻求各地区人口增长(或不增长)的具体原因(25)。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曾多次向同学们谈及此点。实际上,在各地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人口状况如何,可能都有人口方面(如自觉和不自觉的人口控制)的因素在起着作用(例如清代以前广西等一些地区是怎样实现其人口的“零增长”的即很值得研究)(26)。作为历史学家,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尽力想办法找出它们,而不是将之“置之度外”。
二、关于中国人口增长率
据说,上述有效的人口机制,导致了中国妇女的已婚生育率较低(大约只有6个以下,同样条件下的欧洲妇女却有将近9个)(27),本节接下来想讨论的是,这样一个结论将可能引发的一些问题。
首先的问题是,中国妇女是否一生只生五六个孩子?如有学者以为,当做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每一妇女养育率的最高值(28)。也有学者提出,左右,个孩子,相差不多(29);或实际生育率为8个孩子,与西欧妇女的生育率没有根本的差别(30)。但我以为,这里问题的关键不仅在该数值的正确与否,而在于它将会导致出一个怎样的人口增长率?
在我看来,中国妇女若一生只生五六个孩子。这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生育率了。建立一个精确的模型计算它将达到怎样的年递增率,恐怕非本文所能承担。但假定死亡率能高到夺去一半儿童的生命,我估计,在二三十年间,人口仍将有加倍的增长。如清人洪亮吉云:设有男子一人,娶妇<a href=https:///tuijian/shengziwen/ target=_blank>生子</a>,以“生三计之&rdquo;(即一变为五矣),“子各娶妇即有八人&rdquo;,将复生孙九人(即八变十七矣);故云户口“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rdquo;(31),皆有成倍的增加。正像有学者指出的,这5至6个孩子的所谓“低生育率&rdquo;,已经达到了中国在二十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年均增长率高达20&permil;(32);这哪里是什么“低速成长&rdquo;了(33)?岂不仍可视为没有节制的生育(34)?
当然,我这里所作的,还算不得什么“科学论证&rdquo;,而不过是“抛砖引玉&rdquo;罢了。至于我们能否建立一套数学模型,对其加以计算,也有令人可虑之处。如有学者指出,鉴于中国人口史料本身的严重缺陷及“修复&rdquo;上的困难,因此不能把它作为严肃“科学分析&rdquo;对象;如若硬把它们放在一起,将会产生“不伦不类&rdquo;的结果(35)。
这一个论点,还将暴露如下的潜在问题,&mdash;&mdash;即与清代人口的“低速成长&rdquo;论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