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传记 > 扳不倒的李鸿章最新章节列表

面对危险的时候,最大的伤害有时不是危险本身,而是危险带来的慌乱。

而面对危险时的镇定,则是化险为夷的重要条件。李鸿章从小就具有那种临危不乱的素质。

李鸿章小时候,有一天,李鸿章和大哥李瀚章、三弟李鹤章三人跑出去放风筝,不料突然刮起一阵风,风筝一下扎到了路边的池塘里。李鸿章想把风筝捞出来,可风筝挂在了池塘中央的一棵树上,情急之下,李鸿章扑通一声,跳进了池塘里。

李瀚章和李鹤章吓坏了,急忙跑到远处喊叫救人。乡人赶来,将李鸿章从池塘里捞出来,父亲李文安又急又气,搂住他骂道:你明明不会水,为什么要往池塘里跳呢?不想乡人说:不对,这孩子会点儿水,我们捞他的时候,他一直在水面上仰漂着,如果他不会水的话,早就沉到水底淹死了。

李文安很惊讶,李鸿章说:“我在湖边的时候,听到渔民教他们家的孩子说,人落水中,只要不慌不乱,慢慢呼气,就能够漂起来。渔民还说,淹死折腾的,活着老实的。所以我跳到水里之后,就往后一仰,随意漂着,所以才没有淹到。”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件事:第一,李鸿章年轻的时候很冒失;第二,李鸿章在危险面前有难得的镇定。

冒失的毛病,在李鸿章跟随曾国藩的过程中基本改掉了,但镇定的优点,李鸿章却保留了下来。而这个优点,也让他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无数次地化险为夷。

1895年3月24日下午四时,马关谈判第三轮结束过后,李鸿章步出春帆楼,坐轿子返回驿馆。谁知,就在李鸿章乘坐的轿子快到驿馆时,人群中突然窜出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朝李鸿章脸上就是一枪。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染黄马褂,倒在血泊之中。迷迷糊糊中,他还不忘叮嘱随员,将换下来的黄马褂血衣保存下来,要求不要洗掉血迹。

李鸿章中的这一枪,子弹正好嵌在左眼下方一寸的位置。子弹虽然留在了体内,但并没有伤及眼睛。李鸿章不让取出来,俄国医生也坚持不取。一是老先生时年七十三,一动不如一静。二是老先生可能希望留下这个让伊藤博文揪心的“罪证”,和日本人做“有理、有节的斗争”。果然,最后理亏的日本人要价从三万万两降到两万万两。这“一枪”甚至还引来了俄罗斯、法国、德国对日本掠夺辽东的联合干预。在它们的压力下,特别是俄罗斯有意无意地在远东做调兵姿态,让日本不得不放弃了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