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传记 > 大秦王朝终结者最新章节列表

但是,秦虽暴虐,“分久必合”却是天下大势。即使揭竿而起推翻秦朝,走向统一的时代潮流也不可逆转,张良“复韩”的政治理想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这就注定了张良命运中存在着先天的悲剧因素。

从实践层面讲,张良一个贵族书生,势单力薄,在群雄并起的时势下,也不存在他独立奋斗的客观条件,他只能依附于比他更强大的势力。当时“陈涉等起”,风云际会,项梁和项羽、刘邦等都在这时相继起事,张良自己也曾拉起一支小小队伍,“聚少年百余人”。有个叫景驹的,在留城自立为楚假王,张良本想到留城去投奔景驹的,走到半路碰上刘邦。刘邦手下有数千人,势力比张良大得多,张良便和刘邦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并不一致,两人只是同路人而已。

一个人最初确立的政治理想,犹如人生初恋,往往难以忘怀。张良虽然加入了刘邦营垒,他心中的“复韩”梦想却难以泯灭,一有机会就会冒出来。项梁与刘邦会合后,为了打旗帜,“共立楚怀王”。张良觉得机会来了,借机说服项梁,把韩国公子成也立为新的韩王,张良本人被任命为韩国司徒,和韩王成一起,领着一支千把人的队伍,要去夺取原来属于韩国的地盘。结果当然不会成功,刚刚打下几座小城,被秦军轻而易举就夺了回去,他们的队伍也被打散成散兵游勇,张良只得重新回到刘邦队伍中来。

当时项羽正在巨鹿和秦军主力决战,刘邦乘机抢先进入关中,占领咸阳,灭了秦朝。项羽随后入关,觉得刘邦投机取巧,十分恼火,“欲击沛公”。张良和项伯从中竭力调解,帮助刘邦渡过了鸿门危机。刘邦退往汉中时,送给张良“金百溢,珠二斗”,打发他回韩国去,等于把他“辞退”了。张良将金银悉数转赠项伯,只身回到韩国,方知韩王成已被项羽所杀。至此,张良的“复韩”理想彻底破灭,只得重新投奔刘邦。

张良的以上经历,说明了一个问题:他在刘邦阵营内始终带有“客串”性质。刘邦虽然重其才,用其计,但对他的信任度一直有所保留,对他始终没有达到倾心相依的地步。刘邦本人粗俗豪放,做泗水亭长时衙役小吏“无所不狎侮”,做了皇帝仍然“素慢无礼”,对萧何等都是直呼其名,动辄臭骂。张良身上则有一股子贵族书生气质,知识高深,见解精辟,谈吐文雅。刘邦对张良一直以“子房”称之,始终客客气气,连重话都不曾说过一句。

点 评

张良的一腔复国梦想,终于敌不过天下一统的大趋势。他一次次脱离刘邦,抽身而去,为重建韩国而奔走呼号。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不得不重回到刘邦身边。刘邦表面上虽然没说什么,反而表现出欣喜若狂的热情来,不过在这个枭雄心里,肯定会对张良心存芥蒂。张良明知如此,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即便最终复国失败了,但他毕竟尽力了。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源于他自身的悲剧命运,也同他的身世背景、政治理想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