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 战国杀最新章节列表

第102页

平心而论,韩国不是不想抵抗,而是确确实实打不赢,“儿童团”无论如何也干不过正规军。但是,为了避免亡国的噩运,韩桓惠王下定决心,冒死赌一把!

韩桓惠王的赌注不是举全国之力与秦国拼死一战,而是押在一个“水利工程师”的身上,这个人叫郑国。

公元前246年,郑国受韩桓惠王的派遣来到秦国,目的只有一个:怂恿吕不韦挖水沟。韩桓惠王的逻辑是这样的:秦国集中力量挖水沟,既劳民又伤财,就没有精力揍韩国,说不定还能把秦国拖垮。韩桓惠王很欣赏自己“四两拨千斤”的智商,美其名曰“疲秦之计”。

郑国不负重望,给当时执掌大权的吕不韦提出了一个宏伟的“挖沟计划”:西引泾水,东引洛水,兴修一个总长度达到三百多里的灌溉水渠网,扭转关中平原缺乏水利设施、影响农业生产的不利局面。

在郑国的忽悠下,吕不韦对这个宏伟的计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在山东各国兴修水利的时候,秦国的关中平原依然是最原始的靠天吃饭。不过,如果就此断定秦国是不懂科学的赳赳武夫,未免以偏概全。实际的情况是,秦国满世界找人PK,有力气的都出去打架了,挖水沟这种事,实在是忙不过来。

有趣的是,尽管山东六国挖沟引渠忙得不亦乐乎,但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却是一个被贬到蛮荒之地做官的秦国人的杰作。

这项水利工程竣工于公元前256年,它以绝妙的构思、神奇的智慧,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困扰蜀地若干年的岷江水患,使巴蜀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兴修者在工程中“深淘滩、低作堰”的经验总结,成为后世兴修水利的金科玉律。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政权更迭、历史变迁,甚至川西地震带的屡次强震,这项水利工程依然完好无损,时至今日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造福几千万百姓,令后世无数“高科技”工程无比汗颜。

——这就是被誉为“川西第一奇功”、时任蜀郡太守的李冰主持兴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成功,让吕不韦亲眼看到了水利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对郑国的计划表示完全赞成。在郑国的亲自指挥下,关中平原的水利工程开工建设。

此后几年,秦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对外的征伐确实明显减少。但嬴政亲政后,开始对吕不韦的政策进行清算,其中就包括了郑国宏伟的“挖沟计划”。

通过缜密侦查,郑国的间谍身份被发现,在嬴政的亲自审问下,郑国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国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话说得很坦诚,确实也打动了嬴政,工程继续进行。

公元前236年,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战,郑国的“挖沟计划”终于大功告成。此时,韩桓惠王已经带着对自己智商的膜拜离开了人世,但继位仅三年的韩王安悲剧了。他发现自己亲爹发明的“疲秦之计”,实际上是给秦国帮了大忙。根据史书记载,郑国主持修造的水渠网完成后,关中平原上万顷的农田成为一片沃野,抵御天灾的能力大为增强,达到了“无凶年”的地步。借助关中农业生产的繁荣,已经掌握“天府之国”的秦国更加富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财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