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对于寒山的传说及其文化意义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这对于深入理解寒山文化现象来说,实在是一种缺憾。如果我们不对寒山传说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就无法理解寒山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也就无法进入寒山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跨文化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跨文化研究,对于寒山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定程度上说,现代对于寒山研究的重视,也是在跨文化的视野中被提起的。如果没有寒山及其诗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的盛行,可能我们今天对于寒山及其诗歌依旧不太了解,也许还是被置于无人问津的高阁。然而,正是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这一社会诱因,寒山重新回到了我们视野,使得我们今日对于寒山不至于那么陌生。
所以,我们可以说,跨文化的交流,是现代寒山研究的开端,也是寒山研究受到关注的基本因素。在这个基础上,寒山研究自20世纪后半期开始取得了非常可喜的进展,这些成果,在1983年由朱传誉主编的、台湾天一出版社出版的《寒山子传记资料》(共七册)中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我们可以把这个视为在欧美寒山热影响下的产物,当然,这个时期也成为了寒山研究的最为兴盛的阶段。如果简单地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说,受外在刺激而引导的20世纪后半期的寒山研究,都是到目前为止最为可观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契机使得学术界对于寒山及其文化现象重新予以了关注,此后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也是相当可观,比如项楚、钱学烈等诸先生的成果,到今日一直影响学界的相关研究。因此,如果我们要考察现代寒山研究的发展,自然不能忽视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关注到寒山的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实际上是整个现代寒山研究的起点。如果单就成果方面而言,从跨文化角度研究寒山的并不算太多,这从每年的学术文章中可以看出一个大概。而注意到寒山跨文化意义的,大多只是涉及到寒山诗的翻译、寒山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意义等等,这些在寒山诗的跨文化研究中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应该说只是研究的第一步。寒山及其诗歌之所以被异质文化接受并产生深远影响,除了文本翻译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异质文化的容纳氛围,即何种社会文化空间接纳了寒山?这种社会文化空间接纳的是何种寒山?无论是嬉皮士还是后来的美国青年运动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寒山的影子,但是,这些寒山是一样的吗?各种寒山翻译版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欧美学界对于寒山诗的拟作的意义在哪里?等等。这样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目前,跨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我们能否从寒山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中提炼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模型呢?因为毫无疑问,寒山文化的传播应该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跨文化交流的范式,而且影响深远,如果从这个当中能够找到一些对于跨文化交流有益的理论思考,那将会是最为有意思的方式。所以,寒山的跨文化研究中既要关注其作为个例的意义,又要思考它作为典范性的意义,从而将跨文化理解的解读提升到理论思考的层面。
寒山的研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这种进步表现在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从这个时期开始,寒山不再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个无名者的形象,而是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和认可的;其次,从这个时期开始,关于寒山的相关研究作品众多,这些作品或是从文献考证的角度出发、或是从文化学角度切入,抑或者是从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