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外名著 > 三国史秘本最新章节列表

第266页

“啊!是诸葛丞相!他有何贵干?”

“你一读便知,”孟达将信沿着桌边推了过去,“他劝我回去,我想和你商量一下。”

心腹读起了诸葛亮的来信。待他读完,孟达问道:“你觉得如何?”

“请交给我处理吧。”心腹抬起头说。

孟达深深地点了点头。

曹丕故去当年,吴国趁机攻打魏国,结果遭到魏国的回击。而蜀国却按兵不动。“何不趁机……”有人提出速战论,但丞相诸葛孔明将这一论调压制了下去。“魏主虽死,魏国依旧是大国,若轻举妄动,受伤害的只能是我方。”正如诸葛亮所言,吴国草率出兵,结果受到重创。不但在襄阳损失猛将张霸,在寻阳也被魏军所败。当年,蜀国为迎接与魏国的战争,专心致志地做着准备。这种准备不只限于军事,也包括外交方面。与魏国交战之际,有必要搞好跟吴国的关系。在外交战的同时,谋略战的准备也没有松懈。向位于新城的孟达发出劝降信,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曹丕死后第二年,即魏国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蜀国的建兴五年,诸葛孔明率领蜀军北伐征魏。他首先向汉中挺进,将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留在成都。为了维持与吴国的友好关系,让侍郎费祎留守成都,专门负责外交工作。诸葛孔明率领全军从成都出发,兵力达七万人左右。以前负责对吴外交的邓芝、魏延、吴懿、向朗和杨仪等人从军而行。另外,曾与关羽和张飞并肩战斗的老将赵云也加入了此次远征军的行列。蜀国举全国之力组织了本次远征。

出征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进献了有名的《出师表》。“表”的意思是臣下向主君说明事理的文章,原则上要公之于众,与“奏折”的区别是奏折秘而不公。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以上文开篇。自问世以来,便令读者潸然泪下。后主刘禅年届二十,已经不能再说是幼主了。然而他是个有问题的人物。或许由于父亲太伟大了,他成了毫无自信之人。为了掩饰缺乏自信,他常常强词夺理、文过饰非。与强敌魏国开战在即,主帅诸葛孔明觉得自己有可能难以生还。《出师表》算是他给皇帝的遗言。如果皇帝依旧我行我素,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