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fú)是“宋四家”之一。他的书风与他的为人有很大关系。米芾穿戴仿效唐人,风神萧散,吐音清畅,有洁癖,经常有惊世骇俗之举。无为州的治所(今安徽无为)内有一块巨石,奇丑无比,米芾见到后大喜,说:“这块石头当得起我一拜!”于是整整衣冠就拜了下去,口中还称石头为“兄”。米芾的气质风神与魏晋六朝时期的士大夫如出一辙,而他的书法也多借鉴六朝,传世的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据说不少是他摹制的。他在临摹六朝书法的过程中仔细揣摩,又加上天姿聪颖,转益多师,逐渐形成了姿致俊美而不失豪爽雄强的书风。米芾的行书与苏轼的天趣、黄庭坚的古朴、蔡襄的隽远不同,他以潇洒取胜,却又不失於单薄。他在某种程度上发扬了晋人洒脱的风度,但又能以清癯沉静为根基,虽然墨迹淋漓却又不失检点。米芾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多,著名的有《千字文》、《方圆庵记》、《苕溪诗》、《多景楼诗》、《蜀素帖》、《鲁公仙迹记》等,而《兰亭序》更是一件书法佳品。
李公麟、周邦彦各有何长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潜山)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元符三年(1100)因病辞官,归老于龙眠山。李公麟一生官运不佳,艺术成就却很高。他的文章、书法都有可取之处,在古代器物的鉴赏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但他主要还是一位画家。
李公麟最擅长于人物和鞍马画。他的人物画能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情态,而且特别注重构思立意,往往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据文献记载,他画西汉名将李广夺得匈奴马匹回到汉营的故事时,李广在马上引弓瞄准了匈奴骑兵,箭在弦上而人马已经倒地了。这种构思不合常理,但却充分展示了李广箭术的准确神奇,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李公麟的鞍马画有《五马图》传世,画的是西域进献给北宋王朝的五匹骏马,技巧娴熟,线条洗炼,流畅含蓄。他的好友黄庭坚在画的后跋中说到,当李公麟画完其中一匹名叫“满川花”的马以后,这匹马不久就死了,因为它的精气魂魄已经被李公麟的画笔取走了。这件事可能是一种巧合,但却反映出黄庭坚对李公麟的高度评价。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青年时期就博涉书史,但生活放浪,没有引起州里的重视。元丰六年(1083)他到京师向神宗进献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汴都赋》称颂新政,受到赏识,由太学生升成了太学学正。元祐二年(1087)起在各地任地方官。元符元年(1098)哲宗召见他,再次进献《汴都赋》,授秘书郎省正字。徽宗时官至提举大晟(射ng)府。
周邦彦虽然以赋受到两位皇帝的称赏,但他主要是以词出名。周邦彦的词大多写爱情和身世之感,写爱情的词作有些寄寓了真情,但多数是酒筵歌席上的赠妓应酬之作。他写身世之感的词作则多以羁旅、思归、惜别为题材。周邦彦词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创新,仍以婉约派的传统题材为主,他在词史上能占有很高的地位,主要是由于他在艺术技巧上取得了很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