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外名著 > 黑洞——弘光纪事最新章节列表

第143页

过错如此之轻,而惩处如此之重,全不成比例。由此可知,“拖欠”之名,即便有一定实指性,却相当程度上是虚晃一枪。借奏销为由,制服江南并狠煞士夫风气,才是满清的“百年大计”。我们曾讲过,中晚明时代,传统君权独大局面,日益被新崛起的士夫(知识分子)领导权分其秋色乃至削弱,这种势头,不惟见于朝堂,亦见于社区基层之日常生活,而在文教最发达的东南一带尤为显著。此趋势对于中国所固有的传统君权已大为不利,对于以异族而入主中国的满清则更为不利。

随奏销案而后续出现的严重辱躏士绅现象,大大超出了追收钱粮的范围与需要,而更清楚地显现当局的真实意图。时人于私人通信中,描述亲眼所见的惨状:江南奏销案起,绅士黜籍者万余人,被逮者亦三千人。昨见吴门诸君子被逮过毗陵,皆锒铛手梏拳,徒步赤日黄尘中,念之令人惊悸,此曹不疲死亦道渴死耳。旋闻奉有免解来京指挥,洒然如镬汤炽火中一尺甘露雨也。[70]

“令人惊悸”是关键,当局想要的大抵在此。而当时汉族知识界对于奏销案的深刻用意,其实了然于心、洞如观火。《景船斋杂记》载,福建考生崔殿生“素志欲谒孔林”,他趁去北京“入对”之便,造访曲阜孔府:圣裔(孔府继承人)密语殿生云:“暮秋八月,陵(孔氏陵墓,即孔林)中哭声动天地,百里尽闻,三昼夜而止,其吾道将衰乎?”比顺治辛丑八月,遂起奏销之祸,罪及孔氏,殆先征耶?[71]

故事未必果有,虚构可能性大;然而,不在事真,而在叙事中透出的“舆情”——亦即士林普遍认为,奏销案明里整顿赋税,实质则是整治知识分子。

与奏销案相穿插,又有哭庙一案。哭庙与奏销,有关联、有区别。关联为俱因钱粮而起,幕后黑手都是朱国治。区别是:一、哭庙案仅限苏州一地;二、士绅首先发难;三、死了人。

话说顺治十七年底,苏州府吴县来了一位新任长官,名叫任维初。初来乍到,就很强势,威风八面。说:“功令森严,钱粮最急,考成攸关。国课不完备者,可日比,不必以三、六、九为期也。”打破常规,天天追讨,不惜大棍伺候。皂隶若打得轻些,会遭责骂。被打者如因疼痛出声,“则大怒,必令隶扼其首,使无声”。每个受责者,鲜血淋漓,难于立起。不久,有一人竟然当场杖毙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