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 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最新章节列表

第33章节

再回到典型事例上进行研究

对整个战略的初步观察

尽管在战术与战略之间这个层次上的诸多作战方法争显其能、各种交战场面威武雄壮,但在英语军语中却有个奇怪现象——没有表述这个中间层次的作战思想和作战行动的专门术语。与此相反,在欧洲大陆现代军事学术领域中,却有一个通用的并可以直译为“战役的“形容词来表述这一层次,特别是德国和苏联在其专用军事文献中对这个概念的使用极为常见,其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战役学。 [ 注:德语中为Operativ Kreigskunst(战役的兵法);俄语中的Operativnoye iskusstvo(战役法)显然是从德语转引过来的。在美国军事行政用语中,例如在Europ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欧洲战区)中Operations一词仅指一般的作战活动,既指战术的,又指战略的,也指战术与战略之间的。自从1981年我发表了《战争的战役层次》一文以来,由于以后美国陆军在其基本理论性条令(FM100-5号《作战纲要》)中采用了这一术语,这一术语遂为美国军界广泛接受。巴兹尔·利德尔·哈特曾企图引进含义相同的“大战术“(grand tactics)一词,但终未获得官方的承认,也未在英美军事文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 它与战术学不同,战术学的应用范围仅限于指导特定类型和规模的作战行动(如步兵战术、空战战术、反潜战术等)。

像在战略的技术层次上武器本身相互作用那样,像在战术层次上交战部队相互抗争那样,在战役层次上我们所看到的是双方指挥员在作战指导上的谋略竞赛和战法较量(闪击战、纵深防御战、“战略“空袭战、多层次海军防空战)。尽管抽象化地对战役进行表述比较困难,但从交战的指挥层次、作战方法、行动规模等方面看,其轮廓还是十分清楚的。这就再一次表明,没有必要非给战役下个什么定义不可,我们需要的是从所有的战例中,揭示出战略的分层结构,掌握战役层次的含义及其在各层次中的位置。当然,战术、战役、战略层次的明确划分,要求对作战范围、手段等要素做出具体规定。

从一个特定情况来看,对于一个原始部落来说,其整个军队是由拥有相同武装的武士组成的,他们始终采取单一队形作战,在实战中其战术行动、战役行动和战略行动自然是没有区别的。这样的部落不可能只遭受战术失败而不遭受战略失败,也不可能发明一种超战术的作战方法。与此相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为例,甚至在同一战区内也同时并存着十分不同的战役形式,从太平洋的两栖登陆战役,到对德国工业的“战略“轰炸,从诺曼底登陆起长达11个月之久的欧洲大陆作战,到由航空母舰特遣舰队争夺太平洋海上霸权等作战活动中,美军采取的战役方法也是极为不同的。

规模和手段多样化是必要的条件,但仅有这些条件还是不够的。如果战役层次本身具有实质意义,战役行动必须包含比战术部分的总和还要多的东西——这取决于既定环境中实行的战争方式,更具体地说,取决于它在消耗和机动的递变中所处的位置。

战争中的消耗战与机动战

消耗战是一种拼工业实力的作战方式。这种方式仅仅把敌人当作一系列目标来处理,通过优势火力和物质力量的累积效果最终摧毁所有的敌方目标,取得胜利,除非敌人退却或投降终止了这一过程(通常都是这种情况)。作为一种作战方式来说,其消耗成份越多,越需要采用常规的目标搜索方法,调动和补给物资,同时反复使用战术手段,使战役方法运用的必要性也就越少。只要使火力能打到敌人的固定目标(堑壕、城市等),或能打到能实现自己目的的集中起来的敌军部队(而不是游击队),只要能够确保物质优势,只要能够正确运用火力并保持火力优势,胜利就会像数字计算那样准确和有把握。当然,己方也要承受敌方所施加的消耗。如果在消耗上不占优势,那么采用这种作战方式便不可能获得胜利。况且,无论就伤亡而言,还是就物质损失而言,即使能取得胜利,这种胜利的代价也是昂贵的,至于具体伤亡和损失程度则取决于敌人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