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传记 > 亚伯拉罕·林肯最新章节列表

第一章移民之家

第一章 移民之家

引 言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想所鼓舞,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

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1809—1865)的毕生活动,正是在解放黑奴,使美国成为永远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高尚的思想”的鼓舞下,最终不仅正确地处理了当时严重的国内种族矛盾,捍卫了联邦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使美国人民深深记住了民主主义的真谛,并为整个人类留下了一笔“爱好自由”的遗产,这位“美国之父”成了地道的“人类之友”。他生平的活动也就理所当然地不仅有益,而且是伟大的了。

1809年2月12日,在美国肯塔基州开拓地的一间简陋的小木屋里,一个伟大的生命呱呱坠地,他就是52年后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一个与其祖父同名的男婴。

小林肯的祖父亚伯拉罕·林肯原系北美弗吉尼亚州罗金汉县的民兵上尉,后举家搬迁到肯塔基州,膝下两女三子。

小林肯的父亲托马斯·林肯排行第三,成年后常住肯塔基州的华盛顿县,“给人当雇工,做木匠,在州属民兵队服役,一度担任过坎伯兰县的警察”。小林肯9岁丧母,后在贤慧、勤俭的继母的爱抚下成长。

多年之后,“亚伯”仍念念不忘她的至真至圣的“母爱”,并高度评价她“对他的无声感染力”。

林肯总统自幼勤奋好学、单是为了写好字,他就作了不懈的顽强努力。家里“没有钱买纸笔,他就用木炭四处涂画,在沙地和积雪上练、勤练苦练,最终练就了一手好字。”

为生计所迫,林肯一家人都得从事非常艰苦的劳动。这种劳苦经历和生活磨炼,铸就了这位伟人的钢筋铁骨,培养了他那超人的勇气、毅力和自信,更赋予了他驾驭自身命运的魄力和体谅民瘼的爱心。他膂力过人,谦虚谨慎,辩才无碍,幽默风趣。他刻苦自学英语文法、数学、丈量和法律等知识,并最终取得律师资格。他善于演说,思路清晰,简洁有力,引人入胜,有“卓越的演说家”之誉。

从1831年起,22岁的林肯开始离家独立,先后定居在伊利诺伊州的梅肯县和散加芒县的纽萨勒姆村,当过店员、邮递员、测量员。1837年4月.林肯迁往州府斯普林菲尔德市。从1834年至1842年,他曾连任四届伊利诺伊州议会议员。1847年至1849年,林肯出任国会众议员。

林肯对奴隶制一贯深恶痛绝,但其观点却是“先进而不激进”,他坚决反对奴隶制向北方扩展。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1858年,林肯发表了“一个分崩离析的家庭维系不了多久”的著名演说,在全美风靡一时,声誉由是鹊起。

1860年11月6日,林肯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1861年3月就职,一个月后,南北战争爆发。在四年内战期间,林肯作为联邦最高军事统帅。有效地控制了战局的发展。1863年1月1日,总统颁布《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的群众基础大为增强,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同年11月19日,林肯在宾夕法尼亚州葛提斯堡国家公墓落成典礼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主义纲领,成为尔后美国的立国之本。

1864年11月8日,林肯再次当选为总统。翌年3月 4日,他面对战局的胜利曙光和浩繁的重建工作,在宣誓连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强调指出:“我们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一切人都持宽容态度;坚持正义……

包扎国家的伤口,关怀肩负战争重担的人和他们的孤儿寡母,努力实现并维护我们相互之间和我国与各国之间的公正、持久的和平。”

不幸的是,正当林肯着手推行他那宽大为怀的重建政策时,一名刺客的罪恶枪弹却夺走了他的生命,埋葬了他的伟大理想。连马克思也不无惋惜地称这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其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一直到“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编著者

1998年6月

1. 祖孙同名

1809年2月12日的星期天凌晨,在美国肯塔基州哈丁县的霍詹维尔附近的一幢小木屋里,一位助产婆正忙着为呻吟中的产妇南希·汉克斯接生婴儿。小木屋的四周,是杂草蔓生、空旷凄清的荒野。在那位年轻母亲的一阵阵哀嚎声中,一个男婴终于顺利地来到了人间。他就是52年后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六任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

1776年,当英属美洲13个殖民地向全世界宣布《独立宣言》时,在北美弗吉尼亚州的罗金汉县居住着一位民兵上尉,他的名字叫亚伯拉罕·林肯。他,就是林肯总统的祖父。他的父亲叫约翰·林肯,在这片原属印第安人世代繁衍生息的处女地上,拥有一个面积为210英亩的农场。父亲去世后,亚伯拉罕·林肯便继承了这份遗产,与来此定居的欧洲移民一道披荆斩棘,将这片荒原开发成青山绿坡。

亚伯拉罕·林肯一家七口人:妻子巴舍巴·郝林,两个女儿玛丽和南希,三个儿子莫迪凯、乔塞亚和托马斯。全家人和衷共济,辛勤劳作,生活倒也过得可以。

亚伯拉罕·林肯有个叫但尼尔·布恩的好友,喜爱去肯塔基州旅游。

肯塔基州与弗吉尼亚州毗邻,那里沃野待发,树木成片,飞禽走兽,所在皆是。每次布恩从肯塔基州回来,总要向好友大谈特谈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流油的黑土地。那里地价低廉,每一英亩仅合40美分。这对以务农为业的亚伯拉罕·林肯说来,不啻是个极大的诱惑。

为了另辟伊甸乐园,圆好淘金梦,亚伯拉罕·林肯于1782年毅然变卖弗吉尼亚州霍詹维尔的父传农场,举家往肯塔基州搬迁。他们沿着早期美国人西移的主要通道——荒僻小径,穿过坎伯兰山口,往北再往西,直达肯塔基州的格林河畔,开始在新的土地上定居,同时申请购买了两千多英亩的土地。

儿女们纷纷长大,慢慢分居异爨。亚伯拉罕·林肯的第三个儿子托马斯·林肯常住肯塔基州的华盛顿县,给人当雇工,做木匠,在州属民兵队服役,一度担任过坎伯兰县的警察。

1803年,托马斯·林肯在肯塔基州哈丁县的米尔河畔购置了一块面积238英亩的地产。在辛勤耕作的同时,他还做了点小买卖,往返哈丁县和新奥尔良贩运货物。

1806年6月12日,托马斯·林肯28岁时,与华盛顿县22岁的南希·汉克斯结婚。婚后,托马斯·林肯以作木匠活为生。翌年,他们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取名为萨拉。

1808年5月,托马斯·林肯夫妇带着女儿萨拉从哈丁县的米尔河畔搬到霍詹维尔附近的诺林河南汊口。他们在那里的森林区采伐了一批圆木,盖起了一栋只有一间房屋和一扇木窗的小木屋,地面是夯实的泥土,烟囱用粘土砌就。托马斯·林肯既干农活,又做木工,勉强糊口。

1809年 2月12日,南希·汉克斯正是在这栋小木屋里生下了未来第十六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一个和他的祖父同名的婴儿。

2. 移民之家的艰辛

若说亚伯拉罕·林肯一家是跟随着美国边界向西扩延的典型移民家庭,是一点也不过分的。1637年,这个家庭的祖先塞缪尔·林肯最初从大西洋彼岸的英国来到北美洲东部的马萨诸塞州定居;到美国革命时,林肯一家又搬迁到了弗吉尼亚州;1782年,他们踏着荒僻小径又进入了美国中部的肯塔基州;以后辗转迁徙,在该州哈丁县的霍詹维尔附近定居,1809年生下了亚伯拉罕·林肯;1830年,小林肯刚满21岁时,他们又再次转徙到了美国中西部的伊利诺伊州的梅肯县。

在此之前的1811年春,那时小林肯年仅2岁,父亲在霍詹维尔东北10英里处的诺布河畔买下了一块 230英亩的土地栖身。那里的土壤肥沃,移民也较多。托马斯·林肯新盖的小木屋附近有一条著名的坎伯兰小道,沟通路易斯维尔和纳什维尔两大城市。小道上通行着满载移民的带篷大车,还有沿途叫卖的小贩、徒步跋涉的大群奴隶、高踞马背的监工或奴隶贩子,以及端坐豪华马车去路易斯维尔开会的州议员或国会议员。

小林肯就是在诺布河农场逐渐长大成人的。他在那里学会了走路和说话,稍大一点,又学会了做日常零活,诸如劈柴、提水、送信、除灰、锄草等。劳动时,小小的嫩手经常磨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水泡。早年的艰苦农活,铸就了他那刚毅顽强、不畏困难的铁人性格。而诺布河畔这个在群山深谷环抱中的农场和那简陋的小木屋,也就成了亚伯拉罕·林肯记忆中的第一个家庭。在成年以前,他几乎没有享受过任何文明社会的生活。

19世纪在北美边疆区居住着成千上万个像林肯一家似的拓荒者。他们长年累月与荒芜的大自然和穷困的生活作不懈的斗争。他们到处漂泊,四海为家,随遇而安,冬天不忍饥挨饿、不受冻遇寒就算是万幸的了。林肯家族就是这种典型的拓荒群氓。从塞缪尔·林肯到约翰·林肯,一直到亚伯拉罕·林肯,甚至托马斯·林肯,这世代的林肯家族都是在胼手胝足中艰苦闯荡过来的。传到萨拉和小林肯这一代,情况开始有了点好转,因为他们毕竟有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甚至还可以读一点书了。

在诺布河农场定居期间 (1811—1816),每当家里无须干活时,小林肯便同大他两岁的姐姐萨拉步行去四英里外的一个简陋校舍上学。在那里他们学习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校舍其实是仅有一间泥土地面、独门出入的圆木盖的小房。头一个教师是天主教徒,第二个教师曾当过小酒店的老板。小林肯姐弟俩跟他们学习写字,并从而养成爱练字的习惯。书法对小林肯具有特殊的魅力,没有钱买纸笔,他就用木炭四处涂画,在沙地和积雪上练,勤练苦练,最终练就了一手好字。

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迫使托马斯·林肯又要举家西移了。

这就是他在霍詹维尔原诺林河农场和当地诺布河农场的产权问题上所打的两场官司。当时,美国的奴隶制正长盛不衰,哈丁县的一个农场主在1816年就拥有58名黑人奴隶。

美洲的黑人奴隶制最早要追溯到1619年,那年头一批非洲黑人被贩卖到南部的弗吉尼亚州当奴隶。1775年至1783年的独立战争之后,美国人民虽然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却没有实现消灭奴隶制的这一民主革命进程。这样,在美国就同时存在着两种社会经济制度,即北部的资本主义自由雇佣劳动制和南部的种植场黑人奴隶制。

正如亚伯拉罕·林肯后来所写的那样,他父亲托马斯·林肯之所以决定举家西迁到印第安纳州,“部分是因为奴隶制问题,主要是因地契上的纠纷”。

1816年12月,托马斯·林肯带着南希、萨拉和年方8岁的小林肯,牵着四匹马和一些最必需的家什,离开肯塔基州北上,渡过俄亥俄河,进入当时的印第安纳州佩里 (后改名为斯宾塞县)。他们在丘陵起伏、 林木丛生的原始荒野中长途跋涉,披荆斩棘,辟路前行。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高大乔木、连绵不断的灌木丛和攀援直上的粗壮藤葛,薄雾笼罩着荒凉的大地,阴冷的湿气从地下喷吐而出,寒冬季节更是砭人肌骨。林肯日后回忆道:“那里尽是大片荒野,熊群走兽出没林区,豹子吼声震撼夜空,充满了恐怖。”那里的移民寥若晨星,每隔二三英里才能碰上一家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