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李鸿章百感交集,哀嚎“成何世界!”表示暂缓北上,“虽严谴不顾也”。 他直言不讳的密奏:“每读诏书,则国是未定,认贼作子,则人心未安。而
臣客寄江南,手无一兵一旅,即使奔命赴阙,道途险阻,徒为乱臣贼子作菹 醢之资,是以小作盘桓”③。担心受到义和团和政敌惩处之情,跃然纸上。
其次,是为胁迫清廷就范。当时慈禧虽然倾向依靠李鸿章谋求对外妥协, 但因遭到义和团的反对和顽固派的掣时而不敢放手进行,以致“送使不实,
剿匪不办”。遥望朝局,李鸿章心急如焚。他鉴于“内意无定”的现实,执 意缓行。他抵沪不久,就接到张之洞所拟致上海各国领事电稿,其中说“康
党”散布谣言,离间“两宫”,”诬谤”慈禧,“沪上华洋各报为之传播”; 慈禧“素多善政,尤重邦交,岂有袒匪之理”;请严禁在中外报纸上“谤毁”
慈禧。张之洞拟请李鸿章会衔发出,李鸿章婉言拒绝。李鸿章不但勇于在朋 僚之间表明这种态度,而且敢于直言要求慈禧“效法禹汤,先下罪己之诏”。
① 裴景福:《河海昆仑录》,卷 3,第 225—227 页;卷 2,第 145—146 页。
① 《李经述德州来电》,《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 1033 页。
② 《李经述来电》,《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 1062 页。
③ 《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 1 辑,第 18 页。
当然,李鸿章对慈禧并没有丧失信赖之心。当时荷兰公使克罗伯由京抵沪, 告知各国公使拟让慈禧归政光绪。李鸿章表示反对,说“太后训政两朝,削
平大难,臣民爱戴,此次拳匪发难,只恐祸起腋时,不得已徐图挽救”①。他 既为慈禧开脱,又与张之洞等共商对策。在维护慈禧统治地位这一点上,他
们并无分歧。李鸿章无非是要敦促慈禧彻底转变态度,为议和铺平道路。8 月 2 日李鸿章具折“密陈安危大计”,强调中外众寡、强弱悬殊,中国不能
以卵击石,孤注一掷,应“立简重臣,先清内匪,善遣驻使,速送彼军”。 当时慈禧依违叵测,一面派遣主战甚力的勤王将领李秉衡出京督师,抗拒八
国联军进犯;一面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和。刘坤一闻讯致电李 鸿章说,“恭贺全权大喜,旋乾转坤,熙天浴日,惟公是赖。”②李鸿章却显
得比较冷静,知道朝局不变,所谓全权大臣,只能徒具空名,因而继续向清 廷施加压力,要求切实作到“送使”出京和“剿匪”两层,否则“断非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