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传记 > 基辛格传最新章节列表

第十五章和平在握

12月18日晨,在安德森空军基地的29位机组人员本以为“和平在望”的声明意味着他们圣诞节能回家。但他们的军官却向他们宣布:“你们的目标是河内。”这次行动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圣诞节轰炸”。

那是一个寒冷、阴沉的冬夜,克里夫·艾希利驾驶B—52轰炸机第一个到达河内,他被地对空导弹击中,飞机内部烧得如一面火墙,他的六名机组人员跳伞后,在空中看到这架巨大的有8个发动机的喷气式飞机带着熊熊燃烧的烈焰栽到地面上。在12天的轰炸中,2架B—52被击落,美方93名空军人员失踪,而越南战争进行到这次轰炸之前,也只有一架B—52被击落。

在连续不断地轰炸中,只有圣诞节停了一天,所以尼克松事后对“圣诞节轰炸”这个命名耿耿于怀。

有人谴责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对居民区实行地毯式轰炸。河内一家医院被击中,埃及、印度大使馆也遭了殃,1318名越南平民在河内、300名在海防港遇难。

河内遭到轰炸是为了在美国已准备接受的和约上作些改动。这些改动相对于为此而失去的生命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尼克松和基辛格事后甚至都不记得该作什么修改。尼克松和基辛格确信,需要强迫河内作出一些摆摆样子的让步,以此来为西贡挽回面子。

这次军事行动对美国和基辛格的声望具有毁灭性打击。新闻界称“圣诞节轰炸”为美国的耻辱,称基辛格不过是个德国老好人,尽量把尼克松制定的任何魔鬼政策都冠以体面的字眼而已。在随后的年代里只要一到12月,新闻记者雷维斯就提醒不要忘了“圣诞节轰炸”给美国带来的耻辱。

国际上反响也很大。在曾被轰炸削平整座城市、一个星期死了5万人的汉堡城里,有家报纸用了一句德国人非常熟悉的话来评价这次轰炸:“甚至同盟国也会称之为对人类犯下的罪恶。”瑞典首相把这次行动与纳粹的残暴行径相提并论,基辛格苦恼万分,甚至公开提到瑞典在二次大战中只不过是中立身份。

尽管基辛格从感情上不接受,但从理智上他还是赞成“圣诞节轰炸”。他甚至得出结论,尼克松使用B—52轰炸机比使用小型战略飞机效果要好得多。但在接受采访中,他有意与轰炸决定保持距离,这使得他与尼克松的关系紧张到一触即发的地步。

对尼克松来说,选举大获全胜不足叫他欢欣鼓舞,而是叫他备受折磨,这反映在选举结束后的一天,他把他的助理和内阁官员叫到白宫“罗斯福办公室”,叫他们目瞪口呆的是,他叫他们所有人都递上一份辞呈。

基辛格过后说,那是一个可怕的举动。

尼克松有一招安排是想换掉比尔·罗杰斯。霍尔德曼负责把消息告诉罗杰斯,罗杰斯拒绝辞职,他要找尼克松——他的朋友面谈,但尼克松生性讨厌直接冲突。罗杰斯要求让他再留任6个月,不要让他的离职看上去像是基辛格的胜利。

基辛格气势汹汹地找到霍尔德曼,责问他为什么罗杰斯没有被换掉。可是,叫他始料不及的是,尼克松也想辞退他。在基辛格与尼克松的关系中,他犯下的最放肆也是很逗乐的大错是接受了意大利记者奥里亚娜·法拉齐的采访。这位女记者是最善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与世界领导人正面交锋,诱导他们吐露事情。基辛格过后承认“我这样做至少是出于虚荣心,”因为能成为奥里亚娜·法拉齐的采访对象本身就标志着昂贵的身价。

但基辛格在接受法拉齐采访之前谈好一个条件,他必须先问她问题,如果感觉不错,再回答她的问题。

法拉齐被带进基辛格的办公室时,他背对着她正读着一份冗长的打字机打出来的报告。她等待着,觉得他这是为了形成威慑力而故作姿态,是愚蠢、缺乏教养的表现。“他一点也不轻松自在,一点也不自信。”

她得出结论。

当然,基辛格的提问叫她也有点慌乱,但她很快镇定下来,基辛格对她的盘问结果表示满意,决定两天后接见她。

这两次会面都安排在基辛格“和平在望”讲话之后,选举之前。采访的整个过程并不太顺利,每隔十分钟,尼克松就打电话来,基辛格总是全神贯注、毕恭毕敬地听着。虽然基辛格常讨女人尤其是女记者的欢心,基辛格给法拉齐留下一种冷冰冰的印象。巴黎和谈搅得他心神不宁,他面无表情,一直未改变他那种悲伤、单调的嗓音。当法拉齐感到她正要触及到他内心深处时,尼克松的电话把他叫走了。两个小时后,他的助理对还在等待的法拉齐说,基辛格已随总统动身去圣克莱门蒂。

采访在11月下旬公开发表,导致了爆炸性的反响。文章宗旨是基辛格把尼克松年代整个外交政策的成就据为己有。法拉齐用一种带欺骗性的天真口吻下了一个圈套,这位不曾细想的总统助理糊里糊涂地钻了进去。

法拉齐:“基辛格先生,你怎样解释你那不可思议的明星地位?你怎样解释你比总统更有名气,更受欢迎这一事实?你怎样看待这种事?”

基辛格:“看法是有的,但我不会告诉你……我还在任期的时候,凭什么要告诉你。不如你告诉我你的看法……。”法拉齐:“像一名棋手,你走了几步好棋。中国,这是第一步……。”

基辛格:“对,中国是我成功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好吧,我告诉你。我有什么好担心的?关键是我总是单独行动。美国人最吃这一套。美国人喜欢牛仔独自骑着马在前面押运货车——一个独自骑进城,除了马什么也不带的牛仔。甚至连枪也不带,因为他不开枪……。这个神奇、浪漫的角色再适合我不过,因为单独行动自始至终是我的风格……。”

法拉齐:“你怎样把你担任的重大责任与你的登徒子名声协调起来?”

基辛格:“……我想我的花花公子名声曾向人们也正在向人们保证,我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

基辛格的孤独骑士形象带有一种令人可笑的魅力,他一辈子从未骑过马。

采访文章发表后,基辛格企图矢口否认,但因对方有录音磁带,终究不敢轻举妄动。他声明法拉齐断章取义,主观臆断他的讲话,这有可能有一定道理,因为法拉齐从未把磁带拿给美国记者听过。

但不管他怎样为自己辩解,他给自己树立的这种形象仍然大大触怒了白宫另一个也以独行侠自居的人——尼克松。尼克松为此气得嘴唇发白。

3. 和平鸽飞来了

在巴黎附近的别墅里,北越代表站成一行好像是等着迎接他们的美方谈判代表。基辛格迫不及待地要制造一种友好气氛。“这不是我的责任”,他握着黎德寿的手说,“轰炸不是我的错。”虽然北越终究没有忘记发表一个措辞严厉的演说,但他们很快表示他们愿意认认真真坐下来达成一项新协议。到第二天早上结束之际,即1973年1月9日,协议的基本原则已经形成。

基辛格用充满感情、奉承讨好的语言给尼克松发了电报:“我们用新的重大谈判突破来祝贺总统今天的生日……。我们能走到这一步是因为总统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他使北越人相信他不会屈从于国会,也不会屈从于公众的压力。”

尼克松善意地作了答复:“你今天所做的是我6年来收到的最好礼物。”

待与北越代表团告别宴会结束后,基辛格深夜来见尼克松。他俩在一种充满关切之情的气氛中谈了两个小时,“那天晚上,我感到自己对他怀有一种奇特的眷恋之情,”基辛格回忆道,“尽管我们都感到我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太多,无法再走到一块”尼克松从他的角度在回忆中写道:“我走出来送他上车。我告诉他,国家感谢他所做的一切。直截了当地表扬人叫我很不自在。……但亨利期待着这个,我这样做是对的。他反过来回答说,如果不是我——照他所说——有勇气作出12月8日这样困难的决定(‘圣诞节轰炸’),我们不会取得今天的成果。”

1973年1月的协定基本上跟10月达成的协议一致。基辛格声称1月协议有一项微妙但重要的北越方面的妥协,就是用一条非军事化地带把南北方分隔开。协议用的语气含糊不清,说是双方决定使“平民通道”正式化。基辛格后来不敢肯定地声称,这意味着武装通过这个地带是禁止的。

然而基辛格作出的让步才是最重要的:分隔南北双方的界线继续被看作暂定分界线而不是国境线。这意味着,阮文绍坚持把南越当做被北越侵略的主权国家的要求被基辛格阉割了。

基辛格的才智在这些地方得以发挥:巧妙地把妥协伪装起来,回避有争议的问题,并且用一种独到的模棱两可把这一切包装起来。

基辛格的助理黑格等人认为,轰炸北越的目的应该是得到原则上更令人满意的协定,起码要把北越军队从南方赶出去。

北越声称1973年的协定基本上是他们1969年5月提出的10点计划模式。其实,这是有一点本质上的不同的。1969年5月的10点计划中,河内坚持用一个亲共联合政府替代阮文绍政府。

但1973年1月的这笔交易,其代价是昂贵的:美国额外增加了20 552死亡人数,美国社会组织变得如一盘散沙;人们开始藐视政府权威;美国声誉在海外遭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在整整一代年轻人中间;战争扩散到老挝和柬埔寨。并且,这笔交易刚刚持续了两年,共产党就完全控制了南方,赶走了阮文绍。可见,虽然基辛格用谈判解决争端的动机令人钦佩,但美军如果在1969年声称已为西贡履行了义务,然后全面撤军,其后果要比1973年这样做好得多。

“在这个协议下,你认为西贡能生存多久?”埃尔希曼问基辛格。

他期待得到一个保证,但吃惊地,甚至极有震撼力地听到,“我想”,基辛格说,“如果他们幸运的话,能维持一年半左右。”

这就是尼克松、基辛格把战争拖延了四年所能做到的:在美国撤军和西贡溃败之间造成一段“体面的间隔时间”。

最重要的是,基辛格和尼克松虽然秘密告知阮文绍,他们会用武力强迫北越履行协定上的条款。这件事两年后当西贡开始崩溃时给捅了出来,引起一片哗然。

“正是这些承诺说服我签了字。”阮文绍过后说。

但这些秘密保证违背了应由国会批准军事承诺的原则,因而触怒了亨利·杰克逊等一批参议员,他们促使国会通过切断对西贡的所有经费的决议。

但不管怎么说,巴黎协定把美国从绝望的越南泥潭中拔了出来,使它又能像过去那样在世界上扮演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角色。靠结束这场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与苏联搞缓和,基辛格帮助制订了一个有利于全球稳定的三角。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不敢想象的,也是外交政策制订集团的迟钝的官僚们永远做不到的。

这也意味着尼克松的第二任有可能继续推行和扩展创造性外交。在国会大厦的台阶上,基辛格带着86岁的父亲路易斯观看了第二任就职仪式。当参议员和政界显贵走上来向亨利·基辛格道贺时,路易斯·基辛格容光焕发,激动万分,好像不相信这是真的。“他生活的全部痛苦似乎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得以补偿。”基辛格注意到。

三天后,即1月23日,尼克松宣布停火。为了给罗杰斯一点抚慰,基辛格同意不出席由国务卿参加的巴黎正式签字仪式。记者海伦·托马斯打电话给基辛格问签字仪式开始时他在做什么,他回答说:“造爱而不是制造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