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经忍了很久了,今天再不说,真的是要疯了。
杨彪当场站了起来,提出了三条反对意见:光武帝迁都,那是因为以前长安破坏严重,才搬来洛阳的,现在洛阳好好的,干吗要搬往长安?这是一。东汉建都洛阳已久,无缘无故抛弃皇家高庙,割舍皇陵搬走,势必引起百姓不满,这是二。第三,杨彪更不客气了,他说:《石包谶》是本邪书,你也信?
我想,杨彪心里应该是想说,那本破书,你也好意思拿来忽悠我们?
对于杨彪以上那三条反对意见,董卓愣了一会儿,没法回答,都这个时候了,不行也要硬着头皮上了。
于是,董卓清清口,这样反驳杨彪:关中肥沃,故秦得并吞六国。现在的长安,木材资源相当丰富,武帝时代的陶灶还在,只要用心经营,什么豪华宫殿房子,不用多久,即可造成。至于百姓嘛,他们算什么,如果谁胆敢不走的,我派兵把他们通通赶到海里去淹死算了。
三句不离杀字,杨彪心都凉了。好一会儿,他又说道: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唯明公虑焉!
这话的意思是:迁都可是国家大事,动起来很容易,但是要收拾安顿就难了,还是请董公三思而后行啊。
三思是个啥玩意,董卓一听,立马拉长脸,阴阴地说道:“杨司徒,你是不是想坏国之大计呀?”
董卓杀气腾腾,这时太尉黄琬一看情势不对,立即站起来说道:“董相国休怒,迁都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杨司徒的意见仅供参考罢了。”
汉朝三公两个出来说话了,第三个觉得自己也该说两句。接着司空荀爽见董卓迁都意决,如果当场跟他闹翻,那后果就严重了。
于是也赶紧出来打圆场道:“其实董相国哪想迁都呀,只不过是因为关东联军逼得太紧,所以才做此大计,借故秦之山形,以便控制天下。”
两个和事佬,一前一后,一唱一和,犹如一阵春风,把董卓的腾腾怒气拍得只剩一缕轻烟了。
就这样,会议在极度不和谐的气氛中,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然而怒气稍平的董卓,一回到家里,突然又杀气腾腾起来。原因是黄琬那个所谓的和事佬,一退朝就给他上了一道奏书。奏书里再也不见朝会上那般温柔细语,而是很明确的表态——反对迁都。
董卓火大了。他恍然大悟,黄琬原来是跟杨彪串通好,给他演双簧的。
想跟我玩,老子就陪你玩到底。
二月五日,董卓下诏,以天变灾异为理由,罢免杨彪和黄琬。同时,拜光禄勋赵谦为太尉,而接任杨彪司徒职位的人,则是一个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