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歌散文 > 大道和小道最新章节列表

乙:这是赞美,还是牢骚?甲:非得作这种区别吗?

乙:我要赞叹你的用心,不过又有些疑问。你的故事,让我想起两句唐诗:“缘冈入涧投田家,主人舂米为夜食。”这确是每个旅人的梦想。行者背井离乡,置自己于陌生的处境,还有比热情的招待更温暖人心的吗?

甲:是啊。

乙:但我们怎么知道,主人的招待,是出于纯朴的好客心呢?他也许希望一些信息的交换,他也许干脆就是个傻瓜,或者,他也许习惯于惧怕来自外界的权力。我们何以知道,他脸上的笑容是真诚的呢?比如写下那两句诗的张籍,是个身份高高在上的人,还带着僮仆呢,“主人舂米为夜食”,何以一定是纯朴行为呢?

甲:在我说的事情中,你设想的这些因素并不存在。

乙:这个我相信。我不明白的是,热情的招待,为什么在你心中激起的是赞美与感谢之情,而不是惭愧和不安?比如说,你在城市里,大概每天都会见到处境窘迫的外乡人,特别是农民,有几次你把他们请到自己的家中呢?你碰到一个风尘仆仆的男人,行李沉重,一手牵着个孩子,向你问路,有几回,你主动询问他们是否用过午饭呢?

甲:我特别不喜欢这种反唇相讥的说话。就算我是个十恶不赦的人,我的意见也不因此减色。

乙:是的,我只是想指出你的观念中某种自相矛盾之处。你赞美的是一种你以及你的朋友们——自己绝不想去尝试的生活方式,你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所有好处,却希望别人保留一定程度的原始,供你们观赏,在恰当的时候激发你们的高尚感叹。“言投爵里刺,来泛野人船”,有点高高在上吧。

甲:这个批评有点过分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难道是该责备的吗?还有,谁说现代生活方式就一定要付出某些不良代价

呢,从别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那里,获得改进的启迪,难道不是积极的态度?

乙:如果仅仅是知行的矛盾,我就不会提起了。我怀疑的是所谓纯朴的风俗,会不会只是我们对事物的片面观察所生的概念。比如说,只看见某种生活的安康,没看见它的苦难,只看见人们安于现状,没看见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机会来选择生活方式。

甲:我想起来了,你是不相信有黄金时代的。

乙:我请你回忆我们一起访问过的某个地方。第一次去时所见到的,美丽、安宁,像田园诗里描述的一样;十年后再去时,混乱、人心隔阂,房子拆了建,建了拆,我们便感叹那里被我们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污染了——然而同时,他们的生活,在物质方面,确是改善了。这是他们的选择。据我所知,人们在有机会时,都是这样选择的,要电冰箱,不要所谓的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