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外名著 > 陕北民歌艺术初探最新章节列表

正文+番外2

一心去打日本。

……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

打日本顾不上。

而这首《骑白马》又是在传统民歌《谁也不能卖良心》的基础上改填的新词。原歌是这样的:

煤油灯,明又明,

红豆角角双抽筋。

红豆角角双抽筋呼咳哟

谁也不能卖良心。

从一首纯粹的情歌,到歌颂党的领袖的《东方红》,短短的十多年间就几经变化,由此可见民歌与生活的关系之紧密以及民歌繁衍之迅速了。

内容的不断丰富,又反过来促进了音乐曲谱的变化和发展。如《揽工调》采用的是《哭五更》的曲调,后者是写一个不务正业的男人的妻子在夜间哭怨丈夫的事,音乐凄苦委婉。而换为《揽工调》词后,音乐马上增强了力度,有力地抒发了揽工汉悲愤之情。曲谱旋律虽没变,但音符的增减和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如有名的《高楼万丈平地起》,以豪迈的气势表达了人民对边区生活,对党的热爱之情。但谁能想到,它竟是应用《光棍哭妻》的曲谱呢?

陕北民歌的构成,大体可分为外地传入的、文人们创作修改的和陕北土生土长的三种类型。

陕北交通极为不便,人口流动量小。外地民歌的传入,主要靠两种人:一是商人,二是士兵。由于手工业落后(那个时候的陕北根本没有工业),人民生活的某些用品要靠外地输入,如棉花、棉布、钢针、茶叶、纺织品等。这样一来,奔走于陕北与山西、关中和其他地方的商人就为数不少。这些商人除将货物自己开铺面出售外,多半还是转给货郎出售。这些商人带来了外地的商品,也带来了外地的民歌,并通过货郎、脚夫之口传入民间。靠士兵传入是怎么回事呢?陕北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塞,历来有重兵把守。这些士兵来自各地,自然也带来了各地的歌,每当他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时,民歌这个“乡音”便成了他们最忠实的旅伴和朋友。如此,外地的歌子也就逐渐传入了民间。陕北并无茶树,而采茶类的民歌却在陕北民歌中出现,就是这个原因。有人试图从陕北地理和自然的沧桑变化的角度来解释此现象,看来是徒劳无疑了。另外,据传明末清初,居住在江浙、特别是金陵一带的大官宦、大富豪被清政府合家带口流放于陕北北部,并在那里扎了根。这大概也是大量外地民歌流入陕北的一个渠道吧?如《下荆州》、《苏州请客》等。这些民歌虽然为数不少,但在陕北民歌这庞大的“阵营”面前,总还是微小的,加之这些歌反映的是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所以并未对陕北民歌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