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外名著 > 陕北民歌艺术初探最新章节列表

正文+番外

③ 汉:方言,指妻子(婆姨)的丈夫。

化”呢?我说不准。从经济发展看,陕北是个落后的地区,自然条件差,十年九旱,霜灾、雹灾时有发生,农作物产量很低。没有任何工业,手工业也十分落后。这样的落后地区,经济价值不高,这也是统治阶级无心多去顾盼它的原因之一。(请参看本书第二章)

经济的落后又造成文化的落后。据考察,过去,陕北的一些大村镇都难得一两个“识文断字”的人,可以说是文盲遍地。七十年代以前,因没人会写字,用碗底蘸墨在红纸条上扣圈以代对联的习惯,在农村还多有流行,惯称“扣对联”。即便有人能写出来,也没人认识它,又有何益?在解放前的陕北农民的眼里,黑圈和黑字是没什么区别的。农民们所能见到的文艺形式就更少了,除一些民间小戏外,陕北没有较大的地方剧种,偶尔看一回戏,农民们也不叫看戏,而叫“看红火”①,凑凑热闹罢了。

① 红火,方言,即热闹。

由于文化的落后,陕北劳动人民只有靠自己的歌喉去抒怀,去表情,去诵物诵事了。从另一个角度看,陕北民歌的形式又最简单,最易为不脱离生产劳动的人们所掌握,也易于流传。因而,民歌便无形中成了陕北民间最主要的文艺娱乐形式。千条小河入黄河,黄河岂有不大的道理?这就是陕北民歌其所以规模宏大、体裁形式多样,而且流传广泛的主要原因。

由于民歌被广泛地运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相对稳定的体裁和形式:他们把自己的遭遇和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特殊的事、特殊的人物编成歌子来唱,这便形成了小调;偶尔看到一景、一事、一物,引起了自己感情的波动,便有一句唱一句,有两句唱两句,抒发表达到心满意足为

止,这便形成了散曲式的信天游;陕北高原耕地以山地为主,与南方不同,水灾威胁不大,而旱灾的危害就十分突出。在这十年九旱的情况下,农民靠天吃饭,天不下雨,便束手无策。加之封建迷信观念的影响,求神龙降雨免灾的活动就十分频繁,而祈雨调就应运而生了。农民成年劳作在田间,很少有空闲出来会会亲友,而“寻门户”①便成了亲友们团聚的最好场合,谁家“过事情”②,便大设酒宴,多日不见的亲友们会在一起,猜拳行令,酒曲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因劳动产生了劳动号子,因医疗条件差,迷信活动猖獗而产生了专供巫人跳神捉鬼用的神官调……这就是陕北特殊的社会生活、特殊的自然条件对陕北民歌体裁形式的形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