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外名著 > 陕北民歌艺术初探最新章节列表

死不了的公公、

没头鬼男人,

一个一个都死尽呀

枪崩!

以上几例并非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这就可以看出陕北民歌的基本特点了。毫无疑问,在复杂多变的生活面前,在复杂多变的“人”的面前,自由灵活的形式较之固定呆板的形式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容括的生活内容也会更为多面。如果要问陕北民歌在概括反映生活方面如此广阔的原因,那么,在它的形式上是不是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呢? 体裁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不能夸大它的作用,也不能无视它的作用。形式美是艺术美的一个重要部分,形式的特点也是一种文艺风格的重要方面。陕北民歌那土生土长的体裁形式,使陕北民歌那特殊的身姿更加俊美奇丽。

鲜明特殊的地方色彩和情调,是形成陕北民歌艺术风格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地域辽阔,由于各地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状态、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及语言诸方面不同,也就使得民歌所显示的色彩和情调有了区别。世界上没有比民歌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情调的艺术了。地方色彩和情调几乎是一把区别各地民歌的最有“权威性”的尺子。可能有些地方民歌十分近似,但从它们的色彩情调上,我们仍能轻易地发现其中的不同。这完全是.人们常说的“土水”问题。各地民歌的地方色彩和情调,赋予了各地民歌一个具有个性的特征。

打开陕北民歌,那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几乎是扑面而来。作者们就象一个个能织善绣的能工巧匠,从生活中抽出了各色彩线,运用陕北民歌的各种体裁形式,将陕北那壮伟的山川景物、古朴的民情风俗同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故事巧妙地拧在一起,绣出了一幅幅生动感人、却又风趣诙谐的金匾。这些金匾的色彩和情调太鲜丽、太特别了,每一幅里都呈现出一派陕北高原那独有的浑厚壮美,每一幅里都充满着陕北人那实在、憨厚、淳朴而又幽默的情趣。

陕北民歌中虽然很少有专门描绘自然景色的作品,但这个内

容在每首歌里都无不有渗透。天光地色、四时风光,无不有充分的展现。“蓝格英英的天上飘白云”,“猛喀嚓刮来一阵老黄风,打雷闪电扬沙尘”,“前沟里下雨后沟里晴”,“阳坬上湿来背洼上干”——典型的高原气候;“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山梁上走来山峁上转”,“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羊肠肠道上起黄尘”,“月亮上来沙颗颗明”——陕北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山峁上站一钵①杜梨树”,“柳絮儿飘飘半空里绕”,“风尘尘不动树梢梢响”,“山丹丹开花背洼洼上红”,“干石畔上长草草”——陕北的林木花草;“孙家崖,庄子大,十五户人家盛的拉撒”,“石窑土窑青砖窑,窑口上又把那红辣子吊”,“你家....畔上一钵杏,我家....畔上桃花红”,“墙又高来狗又歪,墙上又把那疙针②栽”——这就是陕北的村舍院落……。好了,要把这样的描写全抄录下来,恐怕得这么半本书。这些描写虽然断断续续,但它渗透在大量的民歌之中,只要一首首地读下去,慢慢地,你的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声光俱全的陕北自然风光的图画。这个图画既美又奇,与其他地方景物相比,另有一番风味。倘若你曾在陕北居住过,即使离开多年,一旦听到一首陕北民歌时,你的身心也会随着歌声飞回陕北,你的眼前也会闪现出陕北高原的清丽风光——那天高云淡的晴空,那起伏连绵的山包,那开着白花的老杜梨树,那静卧在....畔上的大黑狗……于是,你会看到那扎着羊肚子手巾的青年庄稼汉,那坐在山畔上高声的、却又是疼爱地叫骂着的拦羊老汉,那河湾泥滩上一个个光着屁股的娃娃,那系着蓝底白花围裙的年轻婆姨……于是,“鸡娃子

① 一钵,即一棵。

② 疙针,陕北称酸枣树为疙针。

叫来狗娃子咬”,你在一群婆姨娃娃那好奇的目光下进村了,“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你走进了一孔明亮的窑洞里,嗅到了窑里那腌酸菜的特别的味道,听到了那又直又硬的问候声……。这就是陕北民歌的艺术感召力,它的自然风光和人情风味具有着一股特殊的美的魅力,一下就将人引入它所描写的生活之中,使我们仿佛同作者一起,饱览了一番陕北风光,不禁心旷神怡、耳目为之一新。

这种富于地方色彩的自然风光,除体现着作者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淳朴的追求外,似乎再不包含着什么思想内容,但它是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先生是主张表现地方色彩的,他说:“地方色彩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自然风光本身就具有美的价值,这与艺术的美是统一的。作为文艺,它是否写出了某个地方风光的特殊的美,直接影响着整个作品的风格的突出与否。以民歌言之,江浙有江浙的风光,云贵有云贵的风光,描绘出这不同风光的美,就会给人以不同的色彩感受。以饮食喻之,江浙人好吃甜,四川人好吃辣,山西人好吃酸,这就是其中风味上的区别。如若江浙餐馆里少甜食,四川餐馆里少辣食,山西餐馆里又少酸汤,那么,我料他们不敢挂出“××风味”的招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