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来,龙柏苗事件可算是徐家父子的一次牛刀小试。在商机之窗打开时,他们果断出手,抓住了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在商机之窗即将关闭时,他们因提前做好了风险管控适时退出,避免了危机。由于产业、产品、市场的关系,这次商机之窗打开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于徐家父子来说,他们从这次经历中学到的经验比获得的金钱更富价值。苗木栽种的这几年里,徐冠巨和父亲之间形成了默契,他们不仅是父子,也是事业上的搭档。亲情的纽带加上事业上的合作,让徐传化父子之间形成了一种牢固的创业伙伴关系。未来即使有再大的风雨,他们也能共同面对。
“活着”与“活好”
龙柏苗为徐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徐家人一致决定用这笔钱盖一栋新房。那时,徐冠巨的哥哥已经结婚,徐冠巨也正值成家立业的年龄。家在变大,人在变多,徐传化计划建一座三层大洋房,每一层六间,这是龙柏苗能延续之前的火爆态势时的设想。但市场变化太快,徐家虽然没有亏损,但也少了不少收入,之前赚的6万多元钱用来盖房子便有些捉襟见肘了。为了节省开支,徐传化决定尽量自家人动手,不再另请工人。徐冠巨回忆说:“我们家的房子造得特别苦。几十吨的黄沙用船运回来后,要一担担地挑;60吨的水泥运到后,要一袋袋地搬。这些活我都是身体力行、干在前面的,所以我觉得特别辛苦。”
1985年,房子造好了。但此时的徐冠巨经常感到浑身无力,被诊断患有“溶血性贫血”。医生分析,这是徐冠巨照料龙柏苗时长期外宿而埋下的病根。医生甚至下“判决书”称,如果调养得好,可以活10年。
生病后的徐冠巨离开了万向节厂,没有了工资收入。那时徐传化工作的磷肥厂由于经营不善倒闭了,他只好失业回家,每个月仅有52元退休金。徐家收入锐减,加之此前盖房子欠下的2万多元债务,全家顿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徐传化一边带儿子求医治病,一边想办法继续挣钱。那时候,浙江地区的“办厂热”已持续多年。1982年1月1日,**中央下发了改革开放后有关农业的第一个“一号文件”,即《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份重要文件明确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年8月9日至17日,**浙江省委在杭州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凡是宜于农民个人、一家一户或小组干的事情,都应该放手分包给他们去干”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建议。然而,受制于自然条件,浙江省农村人均耕地极少,即使实行包产到户,也很难在土地上创造富裕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浙江农人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办厂经商之路,他们从家庭工厂、乡镇企业起家,探索发家致富的种种可能。在杭州、温州、绍兴、宁波、嘉兴等地,涌现出了海盐县衬衫总厂、杭州第二中药厂、杭州笕桥绸厂等明星企业,步鑫生、冯更生、沈爱琴等个体经营者因办厂而拥有了一份事业。在萧山当地,鲁冠球创办的万向节厂正朝着日创利润10万元的目标奋斗。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可以感知到,办厂创业成了个人改变命运的一大选择。
徐冠巨回忆说:“父亲原来在乡镇企业工作,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办厂创业,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发家致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开始允许个人开店,接着私人也可以办厂,改革的浪潮可以说一浪接着一浪。”当时全家经济陷入困境,徐传化的这个念头再次被唤起了。
徐传化身处改革开放浪潮中,对市场的变化深有感触。虽然他早有办厂的想法,但早前受政策约束,他的想法一直没有得到实施。此时,儿子生病,自己又失业,徐家无异于断了粮草。在绝境中,徐传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向往,他要通过办厂改变家庭命运。他与徐冠巨聊了许多关于自己办厂的愿望和计划。起初,处在病痛焦虑中的徐冠巨听不进父亲的任何想法,不过出于对父亲的尊重附和着。奇妙的是,就这样听着听着,徐冠巨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为了给我治病,父亲用自行车驮着我,到处去看病。在看病的路上,我们父子俩谈得最多的就是办厂。在我们家最低谷的时候,父亲没有放弃希望,他一直试图通过努力改变现状。”徐冠巨回忆着,感激父亲对他的帮助。
从徐传化有了办厂的念头,到后来真正筹划办厂的这段时间里,徐冠巨的思想和心态也发生了转变。他不知不觉从生病的负面情绪中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办厂的事情上,之后全身心投入其中,有了精神寄托。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精神意志的强弱,有的人面对困难脆弱不堪,有的人则能战胜困难。
徐冠巨无疑是生活中的强者。1987年,徐传化从一位郎中那里寻得药方,徐冠巨服用后感觉病痛减轻不少。就这样,他开始服用郎中配的中药,并渐渐减少激素的服用量,最终完全摆脱激素,恢复了健康。在徐冠巨看来,虽然中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真正帮助他战胜病魔的是精神上的力量支撑。家人的支持让徐冠巨勇气倍增,也造就了他逆境中不屈服的强大品质。
“在我生病期间,母亲帮我熬药端汤,父亲与我一起谋划未来。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母亲给予的是温暖,父亲给予的是力量,是价值观和人生观。母爱的温暖、父爱的力量加在一起,不仅让我战胜了病魔,而且让我更加坚强地走向未来。”徐冠巨说。挣钱治病是一个求生者最基本的愿望,伴随这个过程的还有家人对徐冠巨精神上的支撑和鼓舞,这份鼓舞给他带来的意义远在“求生”之上,让他不仅想活下去,更想要“好好活下去”,前者是生命的长度,而后者则是生命的厚度。
许多和徐冠巨熟识的人都谈到了他对失败有着极高的包容度,这是创业者很重要的品质。徐冠巨之所以具备这个品质,与他早年经历的生死考验密切相关。在与死神较量时,一个人的决心、信心和毅力都面临极大挑战。直面过死神威胁的人比常人更能理解生命的无常,也更能直面失败、适应困境,练就更强的毅力,也比他人更有“活着”与“活好”的决心和勇气。
2000元办厂
徐冠巨恢复健康的时候,徐家的工厂已经办起来了。计划创业时,徐传化考虑过办服装厂或五金加工厂,但由于成本过高放弃了。1986年的下半年,有一位姓沈的师傅向他建议,说液体皂市场不错,工艺和设备也很简单,只要进行磺酸和碱的化学反应就可生产出产品了。沈师傅还告诉徐传化,如果愿意做这行,他可以让自己的妻弟洪师傅去做技术顾问。听了沈师傅的建议后,徐传化便开始考察市场。他与商店的销售员交流时,得知液体皂十分紧俏,常常断货。那时在农村,肥皂使用还未普及,液体皂更是稀有。经过一番打听和琢磨后,徐传化便开始考虑做液体皂。
10月的一个晚上,徐家5口人坐在一起召开家庭会议,正式讨论创办液体皂厂。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徐家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境况下,借了2000元钱筹划办厂。为了技术上有保障,徐传化“三顾茅庐”拜访洪师傅,按照对方开出的原材料清单,一项项把原料凑齐。
1986年11月,办厂申请得到批复,工厂取名为“萧山宁围宁新合作净洗剂厂”。说是工厂,其实只是一个简陋的低成本家庭小作坊,生产设备只有一口大缸、一口铁锅和几只水桶,厂房就是徐家的房子,员工就是自家的几个人。
创业之初,资源匮乏虽然带来一些阻碍,但并不是绝对劣势,如果能正确看待和利用,劣势也会变成优势。徐传化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充分考虑了内外部环境。徐家内部缺乏资金、技术、设备,外部也没有丰富的资源支持,在这样的条件下选择办液体皂厂,徐传化其实是看准了液体皂门槛的“四低”,即创业起步资本低、沉没成本低、固定成本低、风险低。他用2000元办厂,固定成本只有一口大缸、一口铁锅和几只水桶,这些就算全部是沉没成本,损失也就2000多元,对于徐家来说,这是可以接受的风险。
格雷格·詹福尔特(Greg Gianforte)认为,缺少资金、雇员、设备甚至产品,实际上是巨大的优势,因为这会迫使依靠自有资源者将精力集中于销售,从而为企业带来现金。霍华德·史蒂文森(Howard Stevenson)在研究成功创业者利用资源的方法时提出,创业者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努力争取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来推进企业的发展。他们需要的不是拥有资源,而是控制这些资源。如其所言,并不是资源越多,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创业者不一定要拥有资源,但一定要善于运用资源。多数新创企业都是依靠有限的自有资源创业,尤其在20世纪**十年代,谁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谁就能比别人更胜一筹。哪怕是用极少的自有资源,也有可能构建起竞争的优势。
徐家父子创业时的自有资源,除了有形的大缸和铁锅外,就是父子俩此前积累的创业经验,而后者对于创业成功极其重要。虽然他们对液体皂的制作技术了解不深,也没有在相关行业工作的经历,但这并不影响创业的成功。有研究表明,许多成功的创业者以往并不具备相关行业背景,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获取信息并为己所用的能力。创业的过程就是围绕机会的识别、开发与利用的一系列过程。从早期经营自留地到后来经营龙柏苗,徐传化在大量实践中获得了识别商机、开发商机的能力,因而在面对更大的机会时,他可以将过去的经验快速移植到新的情境中,从而促使创业成功。
在解决技术难题时,徐传化有效地利用了外部资源,他请洪师傅到家里指导制作液体皂,每周一次,每次做一缸,工钱为50元。当时,人们把像洪师傅这样的人称为“星期日工程师”。技术问题通过这个途径暂时解决了,但是生产原料却不太容易找齐。那时物资短缺,徐传化想尽办法,东奔西走,才凑齐了原料。在洪师傅的指导下,徐家顺利做好了一缸液体皂,总共装了6桶。徐传化把这6桶液体皂绑在自行车上,挨家挨户去销售,竟一下子卖光了。
“当时液体皂7毛钱一斤,一桶液体皂20斤,可以卖14块钱。我是当会计的,父亲回来后我马上进行核算,一斤液体皂成本3毛5,一桶液体皂净赚7块钱,6桶就是42块钱,真是不得了。”徐冠巨回忆。他们第一次就做了1吨的液体皂,核算下来,卖完可以赚700元钱,做三次就可以把创业本金全部赚回来。这样的销售成绩有些出人意料,但在当时短缺经济的环境来看,又是合乎常理的。
创业不是始于新产品、新服务或新工艺,而是始于机会。这种机会可以定义为一系列能够创造需求以及新商业理念或方法的有利环境。脱离了机会谈产品、谈创新,都是不行的。毫无疑问,短缺经济为液体皂的畅销创造了有利环境,尽管产品缺少独创性,也谈不上创新,但市场需求大、竞争小,于是出现了只要能生产出来、有使用价值,就能销售出去的特殊现象。
产品打开了市场,全家人都非常高兴,徐冠巨更是备受鼓舞。初创成功后,徐家人不断给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此后,徐传化负责在外销售,徐冠巨主要负责财务。“开始的时候,只有父亲一个人出去卖,后来液体皂越做越多,就请邻居一起帮忙去销售。几个月下来,我们家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而且看病的钱也有了,这让我们感到格外轻松。”和谐的家庭与家人的支持,让徐冠巨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忍,意志变得更加强大。也正是在逆境中树立的不言弃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品质,成了他日后创业道路上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