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倾其一生,都在为孩子努力。
忙事业,忙赚钱,希望给更优渥的生活条件,更好的学习环境。
可有时却发现,我们给的并非孩子想要的,便与孩子渐行渐远。
而孩子的成长,又是一场无法撤回的直播,过期弥补无效。
其实,育好孩子,才是父母最该花时间学习和投资的事业。
教书的是老师,培养品行习惯的是父母
看过这样一句话:“学校只是一个提供学习的场所,而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德育品行的养成,老师的责任只是辅助,其根本还是在于家长。”
深以为然。
老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而育人的职责在于父母。
电影《未来机器城》,小麦是个“新留守儿童”。
虽然小麦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但妈妈沉溺于机器人带来的娱乐中,对小麦疏于关爱,导致小麦养成各种恶习。
陪妈妈看新品发布时,小麦被足球吸引,她便不管不顾的在电梯上逆行,和维护秩序的机器人警察对着干,未经允许在机器人的研发中心四处乱窜。
出现这样的情况,妈妈却视而不见。
上学时,老师在台上卖力讲课,而她却在下面四处张望,无心听讲;
有时趁老师不注意,上课期间偷偷溜出去;
看不顺眼的同学,便用暴力解决,导致没朋友,只能一个人玩耍。
虽然这些行为不好,但妈妈从不过问,以为交给老师负责就可以。
因缺少家人的爱护,让小麦成为一枚货真价实的熊孩子:叛逆,脾气暴躁……
这就像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父母陪伴而造成心理缺失的孩子一样。
阿德勒曾说:“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
孩子成长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可追溯到与父母的关系中。
孩子的事,父母最该反思自己。
易经云:“履霜,坚冰至。”
踩着霜时,便知道寒冷的冬天来了。
其实,看孩子从小的品行习惯,就能够窥探他以后成为怎样的人。
而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教育,教在老师,育在父母。
养好孩子,父母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父母愿意高质量陪伴,孩子更幸福
珍·尼尔森博士曾说:“孩童的两大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重要性,因内心有爱时,人才会更幸福。
而这取决于,父母是否愿意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无条件的爱。
《少年说》有一期叫“手机才是父母的孩子?”
读五年级的叶子健,吐槽自己的爸妈爱玩手机。
他说:
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手机才是父母的孩子。
因为我每次抬头看他们时,他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看,我真不知道手机里到底有什么好看的东西,竟比我还重要。
甚至,为了图自己的安静,不让我捣乱,还主动让我玩手机。
说到最后,孩子语带哽咽道:“爸妈你们放下手机,陪陪我好吗?”
虽陪在孩子身旁,但心不在焉的父母,让人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