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墨菲定律最新章节列表

第2章 自我认识:剖析人性中的优点与缺点(1)

有位心理学家为了证明暗示效应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他在课堂给学生做了一个有趣的演示。这位心理学家先让助手在每位学生面前摆一个空杯子,接着用水壶把白开水倒入每位学生面前的空杯子中。助手逐一完成后,心理学家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面前杯子里装的是白开水,请你们喝下去。”

同学们喝下去后,心理学家又让助手拿出一个水壶,再把水壶中的水倒入同学们面前的空杯子中,说:“同学们,刚才倒入你们面前杯子中的水,是来自法国3000米高山上的矿泉水,请你们品尝一下,水是不是有一股甘甜味儿。”

同学们喝下这杯水,有的点头说是有股甘甜味。

最后,这位心理学家对学生说:“这两杯水都是白开水,并且是来自于同一个锅煮开的水。”这就是暗示效应带给人们的奇妙错觉。

暗示效应的产生是因为人的潜意识里有对事物的看法,当人们进行语言、行为上的暗示时,人们就会将潜意识的看法和他人的暗示联系起来,并形成反应。在上面那个实验里,水壶和矿泉水就是符合人们日常认知的一种图像暗示。于是,当心理学家用语言进行暗示的时候,人们就会根据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形成错觉。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身边充满了苛刻、尖酸的人,他们习惯用负面的词语来评价你,每天都对你说“怎么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办不好”,“你是笨蛋吗?怎么脑袋这么蠢”,“你怎么这么差劲呢”……过了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渐渐被他人催眠成一个“不行”的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意志力越差,越不自信的人,越会受到他人暗示的影响。换句话说,当一个人非常自信,意志力非常坚定,那么即使别人对他进行消极的、负面的暗示,他仍会笑着开玩笑回击。

如果自己不幸被别人暗示成一个“不行”的人,那该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依靠暗示效应,你就可以把自己暗示成一个“行”的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临时决定组织关押在监狱里的犯人到前线作战。为此,美国政府还派遣了心理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心理辅导,希望这些犯人能以最佳的状态奔赴前线。

心理专家对监狱里的犯人做了为期三个月的心理辅导。在训练期间,心理专家要求犯人每天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但是,这封信的内容是由心理专家统一拟定的。主要内容是犯人在监狱里的良好表现、改过自新的**、如何进步、有着怎样的奋战**,等等。心理专家要求每个犯人都要认真抄写,并亲自邮寄这封信。

三个月后,这批犯人被送到前线支援美军。这时,心理专家又要求他们每天晚上为最亲的人写信。信的内容也是由心理专家指定的,主要是讲述他们在战场上如何英姿飒爽,如何服从纪律,如何英勇杀敌……

结果,不久后,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正规军人。他们在战斗中的表现都正如他们在信中写的那样:服从指挥、勇敢奋战。

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人们就会向积极的方向走。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早晨醒来的那一刻,如果对自己暗示说“我很困,我还需要再睡一会儿”,那么就会感觉非常疲惫并且不想起床。相反,尽管非常困,却对自己暗示说“我还年轻,睡五小时就够了,我会精力充沛的”,那么往往可以打起精神起床,而这一天也会是精力充沛的。这就是因为自我暗示而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效果。

【木桶理论:找出自己的短板,变劣势为优势】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这就是“木桶理论”,也叫“木桶定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有自己的短板,当认识到自己的短板时,要及时克服掉,变劣势为优势,才能趋于完美。

莫里哀和伏尔泰都曾从事过律师这一职业,但二人均发现自己不适合做律师,于是便及时进入其他行业,后来莫里哀成为伟大的文学家,伏尔泰成为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家。

作家斯贝克的人生刚开始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有天赋,为了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曾经改行好几次。斯贝克身高近两米,基于身高的条件,最初时打篮球,是当地篮球队的一名队员。由于球技一般,加之年龄渐渐增长,他发现自己不适合继续打篮球了,便改行当画家。他的绘画技巧并没有过人之处,在他给报刊绘一些插画的过程中,偶尔写一些短文,没想到这些短文受到编辑的赏识,自此他发现自己有写作方面的才能,继而走上了文学创作的这条道路。

达尔文不喜欢数学、医学,一旦触摸到植物,便能引发出他的极大兴趣,最终写出《物种起源》,成为进化论的奠基人。如果达尔文不从事植物研究,继续活在数学或医学领域里,就不会有伟大的成就。对于达尔文而言,数学、医学就是他的劣势,而植物学才是他的优势,能让他在植物王国,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智慧发挥出来。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有一天突然发现:“我不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以成为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把科研工作放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为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伦琴学的是工程科学,在老师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感觉到自己干这一行最适合,后来终于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在尚未学会说话时就开始学习演奏乐器,十岁时就创作了六首乐曲。亨德尔的父亲是宫廷理发师,他希望儿子成为律师,看到儿子如此爱好音乐,十分担忧,并采取了严厉的措施,禁止儿子演奏乐器,甚至因为小学有音乐课而不让儿子上小学。可亨德尔根本就不理会父亲的苦心,白天不行,他就在夜深人静时起来练琴,为了不被人发觉,只好不出声地练。终于,他成了与巴赫齐名的音乐巨匠。

可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不足之处,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很多人总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劣势,为了能弥补自己的短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并不能让自己满意。更有甚者,在弥补自身缺点的过程中,自己本来已经有的那些优势也都变得荡然无存了。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是看他是否能够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将自己的优势发挥至极点时,就会自动地忽略自己的劣势,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广受欢迎的记者,彼得·詹宁斯在一个个岗位锻炼,经历了一个拉长自己的短板、摆脱自己的短板的过程。

年轻的彼得·詹宁斯成为美国ABC晚间新闻主播的时候,大学都没有毕业,但他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把事业作为自己的教育课堂。当他做了三年主播,觉得自己因采访能力不足而不能做一名出色的记者时,他毅然辞去人人艳羡的主播职位,决定到新闻第一线去磨炼,干起记者的工作。他在美国报道了许多不同方面的新闻,并且成为美国电视网第一个常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他搬到伦敦,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

经过这些历练后,他重新回到ABC主播的位置。此时,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广受欢迎的记者。

彼得·詹宁斯看到了自己的“短板”,就通过努力去弥补它,从而使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才能高效落实责任,才不会被淘汰出局。然而,许多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自己起点低,已经晚了,学了也跟不上;还有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一定学历和知识,不再需要学习……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想法。